秋叶大叔曾经在京东上分享了一本书,《隐性逻辑》,他说如果人与人之间不谈理性,不讲方法,没有套路,简单粗暴,那么,你所谓的“真诚”到底是在掩饰你的无能,还是掩盖你的懒惰?
剽悍晨读公众号每天结束语都是“希望对你有所启发”这句话,文章从来没有用,“帮助”这个词,也没用“有用”这个词,为啥?给人的感受不同。“帮助”是强者对弱者的给予,“有用”是亲近之人可用的大白话,而用了“启发”就是比较正式,很中性的词,大家感觉不出高低的不同姿态,也没有觉得文章很随性,一个词的用法都如此用心,这算套路吗?
本书作者,凯尔诺顿是德国的一个语言学家,他是教育心理学领域的讲师,是在科隆大学从事教学研究工作时已十余年。他创立了一家公司,客户包括奥迪宝马,可口可乐德国戴姆勒,德意志银行,德国电信,一汽集团,诺华制药,欧宝集团,宝洁,西门子,落实邮政的他还是一名演员,有21年的舞台经验。
为什么牛人都这么跨界。那就让我们来看看这牛人写的这本书。
这本书介绍了21种生活中常见的误区,并给出了解决办法。我抽取出其中的几个问题来略说一下。
当我们知道问题背后的逻辑,我们在生活中就会避免这些误区,导致自己做出错误的判断。
我们常见这样的事,为什么街道湿了,却没有下雨?为什么有问题出现总是在找别人的问题?为什么总认为自己是对的?为什么说总结归纳是危险的?为什么薪水涨了还要跳槽?为什么相比得到,我们更害怕失去?
首先我们先要了解我们的大脑。大脑是如何处理信息的?大脑本身是有容量的,它储存信息的缓存容量有多大,解决问题的能力就有多高。这和我们的手机差不多,很多时候我们的手机内存不够了,都是因为缓存太多了,清理了缓存,手机也相对速度就快了。大脑同样面对这样的问题,当你大脑中储存信息过于嘈杂,在纷乱的信息中,提取正确的答案就很困难,很有可能就被这些个表象的东西所误导,从而做出错误的决定。
实验证明,大脑是可以被训练的,那么如何去训练,就要让我们知道在行为的背后那些隐藏的逻辑是什么?
如果我们大脑通过训练能够提升自己的智慧,抓住主线,找到怎么样才能让自己在这个纷乱的信息中提到正确的东西,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升,就好像我们大脑原来是一辆自行车,通过训练通过学习,把大脑锻炼成了奔跑的汽车。那这种训练在事业的发展过程中,人的成长过程中会对我们有多大的帮助呢?让我们走进这本书。
第一个问题,为什么街道湿了。却没有下雨?
通常情况下,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看到很多日常的现象,就直接给它定义为我们的经验,之前是什么样,以后还是什么样?比如说为什么街道湿了却没有下雨?以前的人们认为只要下雨了,街道肯定是湿了,那街道湿了,肯定就是下雨闹的,但是现在呢,不是这么回事?为了治雾霾,现在每个城市都在用洒水车喷洒街道,之前的那种认知已经被改善。
这种类似问题在现实中出现,很多时候因为不了解逻辑语言和口语的不对等,会造成很严重的后果。
因为这种问题属于逻辑的推理问题,虽然结论的前提对,可结论却出乎意料。
讲一个故事,福尔摩斯和华生去露营,他们在森林的一块空地上扎营,半夜以后,华生被福尔摩斯叫醒了,问他你看到了什么?华生回答:我看到了数以万计的星星。问他由此得出的结论是什么?他说按照天文学,那里也有可能有数百万颗星星和几十亿颗隐藏的行星,从占星学角度来看,我看到了土星处于狮子座,从时间上来看,我推测出现在的时间大约是3点一刻等等。晚上巴拉巴拉说了半天,结果福尔摩斯沉默片刻,告诉他,你真够笨的,这意味着有人把我们的帐篷偷走了。看到问题了吧,日常语言是错误推理的源泉。如何避免这些?那很简单,就是不要过早的下结论。要考虑所有的初始因素,也不要盲从成功的经验,更要注意自己的情绪变化,以及训练工作中的记忆。
第二个问题,那日常生活中我们为什么总要找别人的问题呢?
人们都太过于相信自己,如果你去搞一项调查,每个人都写出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然后你去问他们这些办法,他们所得出来的办法,对整个问题的解决起到了多大的作用?他们可能会回答你占50%。但实际上科学证明,那些方案可能只占到1/4或者更少的比例。你看到了什么?这是对自己的不正确认识,所以日常生活中,我们遇到了很多问题,也会过于相信自己,从而导致出错误的决定。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误差呢?因为我们不会,反证自己,不会反对自己。所以在看到都是别人的问题的时候,我们要过来反证自己,然后尝试着去证明,而不是反驳。
那第三个问题我们就来看看,为什么总认为自己是对的?
我们都知道要不断去学习,因为如果一直不去学习进步,原有的知识会固化自己的思维,没法创造更好的未来。
那天看到了群里边的信息,大家都在讨论为什么进付费社群,有的人可以大胆的在朋友圈炫出自己在社群学到的东西,也有的人,不敢轻易的去在朋友圈展示自己在社群里做的事儿。敢于展示的是觉着我这样做,只要我自己开心,不管别人怎么说,我自己成长了就可以了,那不愿意展示的人呢,就是觉着,大家会认为我是个怪胎,为怎么还会花这么多的钱,去一个那样的社群,那就是骗人的。我身边的同事就觉得我很奇怪,我在同事朋友这,就觉着是个怪胎,他们认为他们做的很好啊,没事闲聊聊,回家带带娃,打打游戏,也挺好的。但是我就觉着我自己太空了,嗯,需要学习,需要去找一些和我一样的人,我就来学习了。
但有的时候我们这样的方式也会让我们在生活中遇到困难。总是相信自己的做法是对的,就会听不进去别人的意见。
比如说你生病了,然后找你特别特别相信的大夫看。很久也看不好,你还不换医生。我就做过这事。这是我的真实的案例,前几年,我嗓子发炎,有几周都无法好好吃饭和说话。为啥这么久还不好呢?当时我就是去看了一个中医大夫给我拿了不少的药,我一直坚信他能治好我的病,所以治病过程我都听他的,给我扎针,拔罐,就那么一直喝他的药,结果两三个星期过去了,还是不见效,钱也没少花,罪也没少受,与此同时,同事们建议我说你去吃点消炎药,这个炎症下来就好了,可我当时就笃信这个消炎药是凉性的东西,吃完了会加剧我的症状。特别偏执,我就不知道这个消炎药是立马能解决问题的。后来我实在扛不住了,就吃了消炎药,没有一星期就好了。
那遇上这种问题,我们怎么去解决呢?你需要做到三点就可以了,足够的时间,时间证明这事有问题,赶紧纠正。信息结构化,详细去了解事情本身,做反正对比,最后要对自我一直保持批判的眼光,哪能自己掌握的都是对的呢?也就是说你要用更多的时间和更多的分析和更多的自我批评来对自己进行诊断。
第四个问题,归纳法为什么是危险的呢?
归纳总结是我们从小学会的总结方法,日常生活中,我们要遇到一样的事情,我们就会为它找到一种最快的解决办法,比如说工厂作业,用一套流水线设备就可以把这个东西组装好。
生活中很多事情不是这样的,在畅销书«黑天鹅»里面就提到了黑天鹅事件。我们不知道什么时候会出现一个黑天鹅。但可以肯定的是,黑天鹅是可预测的存在的事件。为了避免我们走进归纳的误区,日常生活中,我们对所有事件刻意的进行启发性发问,从而得到更多的办法去解决事情。比如说一位顾客说这个东西太不好用了。就直接认为这个东西真的不好用,你要多去问他,真的一次都不好用吗?为什么你觉得不好用?也许他是喜欢左手操作,也许他本身不太了解这个东西的用法。
第五个问题,为什么薪水涨了他还要跳槽?
我们走到哪儿看到什么,听到什么感觉到什么,我们自己内心都会有一个评价,不管它是好的还是有趣的,是不好的,还是无聊的。有些东西就是信息,没有对错,没有好坏之分,有些东西是经过你大脑去评判,他是正确的,对的还是错的,有问题的。
那作出这些评判,我们是有一个内在的框架的,这个框架是决定了我们对他采取什么样的价值取向。
我们就用跳槽这事儿来说一下。为什么咱们给他涨了工资,他还要跳槽呢。
先来问一个问题,如果你的年薪涨了1万元人民币,你是否选择跳槽呢?
第一种情况你本来没有指望加薪。
第二种情况,在最后一个月的时候,你已经期待年薪要涨2万元了。
客观的说,在情况一和情况二中,你都会涨1万元,但是你自己给自己已经设置好了一个框架,第一个没有期待涨年薪,涨一万,是惊喜,那你肯定会留下来,不会跳槽,第二个你已经期待有2万元涨幅了,但结果却给你涨了一万元,令你很失望,你肯定会要跳槽了。
第六个问题为什么相比得到我们更害怕失去?
有一个经典的实验,你会为一欧元付多少钱?在实验中,两个竞拍人皮特和迪特要在一次拍卖中为幼儿园出嫁,额外规定,竞拍结束后,不管谁赢了,都要付各自最后的竞拍价,但只有出价最高的人可以得到幼儿园金牌开始了,皮特出十分,迪特出20分,然后是50分60分,70分90分,这时迪特,心想,如果我不继续报价,我就会损失80分,如果我出一欧元,尽管我不赚,但总比亏一欧元要好,但是迪特也不傻呀,他想,如果我不报价,我就损失了90分,尽管现在已经不赚了,但我如果出1.1欧元,我只损失十分,就这样,这个一欧元最后拍出了3万欧元的高价。
经济学里有一个概念叫沉没成本。
他说的是大多数人会将已经为一件事投入过多的时间,精力或者金钱作为理由,继续做一件不理智的事情,这种现象是人类在长期进化过程中形成的物理反射,在我们的大脑中有一个区域叫伏隔核,他在奖赏、快乐、笑、成瘾、侵犯、恐惧及安慰剂等效果方面起了重要作用。
我们受到损失的回路是这样的,有一个损失事件发生,身体分泌出一些神经质被大脑的伏隔核接收,进而出现电闪雷鸣般的恐惧反应,这太不爽了,我要挽回损失,最后是付诸行动。这个过程就像七跳反射一样,是应激反应,我们的理性大脑根本没有机会思考,行动已经做出了,要怎么克服呢,要消化损失感。
既然是人体的本能机制,就不可能快速克服我们需要做的事,尽量打断作用的回路,事后的总结通常不会有太大的作用,可以采用三种方法,一是警惕,这些语言,“我已经做过了这么多,”“我投入过这么多”,这些语言出现的时候一定要控制住,他们会让你感觉到受了很大的损失。
第二个是尽量降低损失带来的痛苦感,真实的评估损失,给我们带来的影响,而不是现实的感受。一个习惯不可能消失,它只能被替代,所以我们要重新建立一个反应回路,但我们已经觉察到损失事件的时候就不要考虑现不现实,我们要用李克特量表客观的来衡量这个损失,通过客观衡量,让大脑恢复理性。
最后也要把自己心里想的想法全部写出来,或者说出来,在写和说的过程中,痛苦的情绪就慢慢的被瓦解。
总结一下这本书,本书一共有21条生活中常遇到的问题,作者都给出了具体的解决办法,我今天从这本书只抽出了六个常见的生活陷阱。
总体来说,这本书就是一个大脑说明书,这本书的目的就是告诉我们大脑到底有哪些漏洞,我们应该怎样更好的思考,多了解自己一点,你的人生会多幸福一些。书中有很多问题,讲得不是很详细,如果你想知道更多关于这方面的东西,可以看看«清醒思考的艺术»,«思考快与慢»。感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