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垃圾识别的必要性
以前,我们如果想搜索信息,就只能到图书馆去查阅书本或者期刊。你可能会有不同于书本的见解,但你基本能肯定,在书本发行之前,已经有人已经复核过作者的言论,确定一切无误。但是,当你点击搜索引擎所提供的某个链接时,你无法肯定自己看到的信息是否准确,它也可能是胡说八道。
数字化媒体带来了走神和轻信的危险,这点我们无法改变;我们可以改变的是自己,要摒弃那种对注意力放任自流,或者对流言不加甄别的坏习惯。如果说注意力素养的核心是关注你的意图,那么垃圾识别的关键就是时刻保持怀疑。不是说要拒绝相信一切;而是不要一开始就相信一切。如果你不知道怎么鉴别信息的优劣,盲目相信从网上找到的所有信息,你就有可能遭人蒙骗。
记者约翰·麦克曼努斯(JohnMcManus)最近写了一部绝妙的垃圾新闻识别指南《如何在纸媒、广播以及互联网上识别偏见和垃圾新闻》(DetectingBull:HowtoIdentifyBiasandJunkJournalisminPrint,Broadcast,andontheWildWeb)。麦可曼努斯的建议是“像侦探一样思考”。
帮助垃圾识别的几种网络服务
-
Whois
它能显示大多数网站的所有者的姓名。通过了解作者到身份背景,我们可以对网站内容的真伪做一个初步判断。 -
alexa.com
它可以来查询网站的点击率有多高。 -
“link:http://…”(用网站的URL代替省略号)
用来查看有没有其他的网站引用了该网页。 -
Sourcewatch.org
这是一种帮助人们追踪网络组织的查询服务。 -
Snopes.com
这个网站从1995年起就致力于揭穿网络上的流言。在你转发任何社会化媒体上的最新信息之前,请到Snopes.com上复核一下。 -
FactCheckED.org
可以使用其资源来核实作者的可信度。 -
FactCheck.org
可以用来核实作者到可信度,但是针对政治方面的信息。
垃圾识别所需的几项意识
吉尔默提出的“消费媒体的"五条原则”其实是“将被动消费转化为主动学习的五条原则”
以下几项原则也是垃圾识别所需的意识:
一、“保持怀疑”,网站的设计、搜索引擎所呈现到位置前后不能成为我们辨别网络垃圾到标准。
二、“主动判断”,这让我们在面对不可靠的网络信息时,不至于陷入愤世嫉俗的想法之中:“显然,我们得自问,我们希望自己的后代生活在一个怎样的社会当中,他们除了自己的朋友之外,谁都不信;而这些朋友也许并不值得信任。”
三、“不断追问”,这跟上文麦可曼努斯所倡导的“侦探式的思维”不谋而合。
(相关文献引用于《网络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