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多少人都对“侠”之一字心驰神往,“纵死犹闻侠骨香”。看到“侠”,就不由在脑中勾画出少年意气、快意恩仇、行侠仗义云云。
读过的武侠小说只有金庸的《神雕侠侣》《天龙八部》《射雕英雄传》《侠客行》《倚天屠龙记》,古龙的《圆月弯刀》;算上仙侠,萧鼎的《诛仙》;再加本玄幻《斗破苍穹》,唐家三少《斗罗大陆》,我吃西红柿《星辰变》《盘龙》《雪鹰领主》《寸芒》,耳根《一念永恒》《仙逆》《求魔》等。从阅读量来说,我根本算不上一个武侠迷。
奈何从小看的电视剧大部分都是武侠题材:《小李飞刀》《武林外史》《少年张三丰》《大唐双龙传》《风云雄霸天下》《天龙八部》《神雕侠侣》《射雕英雄传》《天下第一》……太多了。我所了解的儿女情仇、江湖恩怨都是从这些影视剧中来,渐渐产生的武侠情结也是拜武侠剧所赐。
从太史公开启的《游侠列传》到金古梁的当代武侠,江湖一直在变,唯有仁心道义亘古流传。
千古文人侠客梦 肯将碧血写丹青。侠客作为一种民间文化精神,之所以活跃在古往今来无数文人笔下,因其容易成为驰骋想象、寄托忧愤的对象。不同时代、不同文体、不同作家,对于游侠精神,会有截然不同的诠释;但这并不妨碍“游侠”对于中国文人的巨大感召力。
武侠小说始于何时?现在比较统一的看法是始于唐人传奇。唐代之前,先秦诸子虽有“谈侠”“说剑”的记载,但仅是论中涉及,不是小说;《列子》中载有飞卫与纪昌师徒二人比斗箭技的故事,也只是武艺相较的一则寓言,与侠无涉。迨及汉代,司马迁《史记》中的《游侠列传》和《刺客列传》,写了朱家、郭解、专诸、聂政等游侠刺客,有一些类似武侠小说的东西,但那只是传记文学,也不能称之为小说。
第一阶段—游侠时代
这是武侠小说最早的时代,起源于先秦时代的文学作品,以及《史记》中的游侠列传。
发展及艺术特点:
这个阶段的武侠,发展并不是很快,但是却塑造了许多经典的人物,这个阶段的武侠,基本上都是一些勇士,死士之类的角色,有很浓重的政治色彩。
比如有名的刺客“荆轲”,就是出自《战国策》,而《战国策》记载了西周、东周及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各国约有240年的历史之事,基本上是最早记录侠客的书籍。
《战国策》还记载了冯煖、唐睢、聂政等一系列的侠客勇士,这些人物,基本算是第一代侠客,这一代的侠客,基本上都是“忠君爱国”,为国家充当“死士”的角色,这个阶段的侠客,基本上没有“自我”思想,是权力争斗中的“一枚棋子”。
到了司马迁的《史记》游侠列传中,侠客初步有了“自我”意识,也有了最初“侠”的内涵,先看一下太史公的评价:
“韩子曰:儒以文乱法,而侠以武犯禁。二者皆讥,而学士多称于世云。今日游侠,其行虽不轨于正义,然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诺必承,不爱其躯,赴世之厄困。既已存亡死生矣,而不矜其能,羞伐其德,盖亦有足多者焉。”
稍微懂点文言文的基本都能看懂,我简单翻译一下,韩非子在《五蠹》中说:“ 儒以文乱法,侠以武犯禁。”意思是说,文人们总是靠笔杆子扰乱法制,侠客们总是用暴力触犯律例。
可见韩非是非常讨厌侠客的,因为他觉得侠客破坏了法制,但是司马迁去不这么看,在他眼里面,侠客是很正义的人士,对于侠客给出了自己衷心的赞赏,从这点来看,司马迁的思想是进步的,也为侠客的最初内涵,嵌入了正确的“价值观”,这种价值观对以后的武侠小说有着深刻的影响,让人们提起“侠”的时候,就会想起一身正气,劫富济贫,拯救百姓于水火之中的大英雄。我们现在读到的武侠小说,基本上也是按照这个内核来塑造人物的。
唐朝安史之乱后,一些拥兵自重的藩镇为了培植个人党羽和地方势力,网络了一些有一技之长的死士,为他们从事行刺活动。这种社会现实反应在古典小说中,所以有了超级女侠聂隐娘、红线。此外,江湖侠客“昆仑奴”,写的是日常生活中侠客行侠报恩的故事。
红线、昆仑奴是报主人之恩,聂隐娘、古押衙是报知己之恩。所报对象虽然不同,但因行侠不再出于公心,不再分辨是非,从替天行道降为为人谋事,即使所谋得当,其境界也大不如前。至于报主恩中明显的依附关系,使得侠客丧失独立人格,不再是顶天立地、无所畏惧的英雄汉。
这段话虽然说的是唐代小说中的人物,但放在秦汉之前,也同样适用。
春秋战国时,一些有一技之长的人为了出人头地,而投奔权贵门下,是为门客。而权贵们为了扩大影响,也会招纳门客,壮大门庭。所以说,门客与权贵主人乃互相利用,各达自己的目的。
刺客,最早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常负责刺杀政治人物。他们最初杀人的动机单纯,并非为了私利,而是为了行侠仗义,因此他们的行为也得到人们的敬佩。但后世效尤者开始效命于官场、江湖,人们为了铲除异己、巩固地位,不惜大开杀戒,“侠”的核心精神慢慢被边缘化了。
司马迁在《史记·刺客列传》里,曾经记载了很多刺客侠士的事迹,其中有四位特别突出,故被世人称为“四大刺客”。他们的信条都是“士为知己者死”。他们以视死如归的气魄和撼动山河的壮举,在历史上留下了自己的侠义之名。
这四大刺客分别是:专诸——鱼腹藏剑、豫让——漆身吞碳、聂政——弟忠姐烈、要离——要离刺庆忌。当然还有一人备受争议,那就是荆轲。
最有创意的刺客:专诸
专诸是春秋时候的吴国人,为吴公子光也就是后来的吴王阖闾所雇,目的是刺杀他的王位竞争对手王僚。
当时,公子光宴请王僚,私下埋伏甲兵于室内。王僚也早有防范,部署了众多亲信侍卫。酒酣耳热之际,公子光假装有足疾,退入内室。这时,专诸把匕首藏在鱼腹中,假装为王僚献菜,等走到王僚跟前,专诸突然撕开鱼腹,掏出匕首刺向王僚!王僚当场毙命,而专诸也当即被王僚的侍卫杀死。公子光即位后,为感念专诸,加封专诸之子为上卿。
最敬业职守的刺客:豫让
豫让是春秋时期晋国人,屡不得志,后投靠智伯受到重用。但后来智伯被赵襄子杀害,头骨也被拿来当酒杯。愤怒的豫让发誓报仇。
豫让首次刺杀未遂,赵襄子考虑到他为故主报仇,是有义之人,便把他放了。但豫让仍不死心。他不惜以身涂抹油漆变相、口吞煤炭变声来乔装自己。谁知,再次刺杀时,赵襄子的马突然惊跳起来,计划失败。豫让便恳求赵襄子:“希望你能让我完成最后的一个心愿:把你的衣服脱下来,让我刺穿;这样即使我死了,也不会有遗憾。”赵襄子答应了,豫让拔剑在赵襄子的衣服上连刺了三剑,然后自杀。
豫让行刺赵襄子,舍生忘死,备尝艰辛,虽未成功,却用生命报答了智伯的知遇之恩。
最狠心待己的刺客:聂政
春秋末期,韩国大夫严仲子受丞相侠累的迫害流亡他国。他游历各地,欲寻侠士为自己报离乡之恨,后来听闻魏国人聂政仁孝侠义,武功高超,逐数次登门拜访。后来,聂政的老母亲去世,严仲子亲执子礼助聂政葬母,聂政感激在心。丧礼过后,聂政只身去韩国为严仲子报仇。
聂政本是武艺高强的屠夫,从容地从相国府门外一直杀进大厅,并一剑刺死侠累。聂政眼看无法逃脱侍卫包围,决定举剑自刎。为怕连累姐姐,他用长剑自毁颜面、挖出眼珠。但其姐却不顾危险,前来认尸,还道:“他怕连累我,自毁容貌,我怎么能因为怕死,让弟弟无名而终!”说完就在其弟尸旁自尽。
最凄厉悲壮的刺客:要离
吴王僚死后,其子庆忌逃往卫国,招纳死士,伺机为父报仇。于是,伍子胥向日夜忧愁的吴王阖闾推荐了勇士要离去刺杀庆忌。
为了取得庆忌的信任,要离使计和吴王阖闾斗剑,故意先用竹剑刺伤阖闾手腕,再取真剑斩断自己的右臂,然后投奔卫国庆忌。而后,阖闾依计杀死了要离的妻子。庆忌探得事实,便对要离深信不疑,视为心腹,让他训练士兵,同谋举事。
三月后,庆忌出征吴国,与要离同坐一船。一夜,要离乘庆忌在船头畅饮,便杀了庆忌。回国途中,要离忽然悲痛不已,说:“杀吾妻子以事其君,非仁也;为新君而杀故君之子,非义也。”
回国后,要离辞谢封赏,说:“我杀庆忌,不为做官,而是为了吴国的安宁,让百姓能够安居乐业。”说完,他自刎于金殿。
刺客的出现让当权者,统治者感到深深的不安,为了防止被刺杀,国君和重要官员必须配备更加训练有素的贴身卫士,而这时出现了第一代总教头(个人总结,仅供参考)阿青,这位传说中的“女神”,,在金庸笔下的女性中,毫无疑问是第一高手,和男性比,也力压众多男主,可以说是金庸笔下的几大巅峰高手之一。据个人分析能进前三。(石破天,阿青,扫地僧)
阿青的越女剑法是在一次牧羊时巧遇一头会使竹棒的白猿,并从那次以之后就常与它以竹棒交手,因而悟得高超的剑法。曾以一根竹棒顷刻之间击败三千越甲,士兵武器全部掉落在地,完全如入无人之境,其剑法已达化境,可以说是和独孤求败的剑法比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阿青出手相救范蠡,后被范蠡请回家传授越国剑术,渐渐的少女阿青爱上了范蠡,但范蠡并不知道,而且他有自己藏在心中的爱人。在教会越国的军队学会剑术之后不久,陷入痛苦的阿青悄然离去,离开了越国的宫廷而不知去向。直到三年后越国攻陷吴都姑苏城,范蠡亲自带兵冲进馆娃宫,阿青才明白原来藏在范蠡心底的爱人便是住在馆娃宫中的西施,范蠡也才发现自己眼中这个什么也不懂的小姑娘一直在暗恋自己。阿青欲杀西施,却发现范蠡已做好了陪西施同死的准备,又震惊于西施的美丽,最终没能下手(但她那临去一剑虽然停住,但是劲气却甚为凌厉,没有收住,以致伤了西施的心脉,造成了内伤,使得她时常心口疼痛)。之后阿青孤身离去。那么越女剑阿青究竟是怎么死的呢?无非以下两种版本。
一是阿青因思念范蠡而又不愿意破坏他和西施的美好生活郁郁而终。面对西施,阿青自惭形秽,她看不出自己有任何胜于西施的优点,就这么黯然退出了,但她对范蠡的爱却没有随之而减少,整日思君不见君,又不忍去拆散他们的家庭,整日郁郁寡欢,最终默默死去
二就是她的结局和郭襄的结局极为相似。她继续行走江湖,自北而南,又从东至西,几乎踏遍了大半个中原,不愿出现但范蠡的生活中,但心里又希望能与范蠡碰面,最终没能再见一面,因无家可归,终在四十岁时大彻大悟,出家为尼,一生度破红尘,到老而死。
第二阶段—剑侠时代
起源:唐宋传奇中的剑侠小说。
到唐朝的时候,民间出现了许多文言文的武侠小说,这个时代的文言文小说,基本上已经发展的很成熟了,作者已经开始有意的设置悬念,描绘奇幻、虚构的武侠世界,布局也很巧妙,这个时期的侠客一般都会带着一把剑,这种把侠客和宝剑结合起来的形象,对后世影响很大。
我们这一代人接触的金庸、古龙之类的小说,虽然兵器扩展了无数种,但是从本质上来说,他们的武侠依然有“剑侠”时代的影子,这或许就是文化的传承吧。
基本上这个时代的武侠小说,已经很接近金庸古龙的版本,算是武侠小说初步定形的时代。
中国最早的武侠小说,应该是唐人传奇的《虬髯客传》、《红线》、《聂隐娘》、《昆仑奴》等精彩的文学作品。其后是《水浒传》、《三侠五义》、《儿女英雄传》等等。 杜光庭的《虬髯客传》,是这类武侠传奇中的一篇重要作品。作品写隋朝末年天下将乱,群雄竞起,侠士虬髯客见李世民神清气朗,顾盼生辉,大为折服,叹为“真命天子”,便不与他争夺天下,跑到海外去另外开辟了一个王国——扶余国。文中的三个主要人物虬髯客、红拂、李靖,个性鲜明,侠义豪爽,被后世称为“风尘三侠”。此篇故事虽没有写武侠打斗,但全篇侠气纵横,写得虎虎有生气,为现代武侠小说开了很多道路。正如新派武侠小说大家金庸所说,这篇故事,“有历史的背景而又不完全依照历史;有男女青年的恋爱:男的是豪杰,而女的是美人(‘乃十八九佳丽人也’);有深夜的化装逃亡;有权相的追捕;有小客栈的借宿和奇遇;有意气相投的一见如故;有寻仇十年而终于食其心肝的虬髯汉子;有神秘而见识高超的道人;有酒楼上的约会和坊曲小宅中的密谋大事:有大量财富和慷慨的赠送;有神气清朗、顾盼炜如的少年英雄;有帝王和公卿;有驴子、马匹、匕首和人头;有弈棋和盛筵;有海船千艘甲兵十万的大战;有兵法的传授……”所有这些内容,在当代武侠小说中都是可以时时见到的。金庸称《虬髯客传》是中国武侠小说的鼻祖,是很有道理的。
第三阶段—庙堂和江湖时代
起源:明清时代的武侠公案小说。
这个时代的武侠小说和前两个时代相比,有一个明显的特点,就是开始出现了中长篇小说,前面两个时代,基本上都是短篇小说,这对小说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提升,篇幅的扩展,意味着小说会有更多的人物和内容,也能描写更长的时间线。
这个时代的武侠小说,还有一个特点,就是把江湖和庙堂结合在了一起,侠客的世界是江湖,而“真实”的世界是庙堂,想要行侠仗义,不可能绕过庙堂。
比如《水浒》、《儿女英雄传》、《三侠五义》等之类的小说,都是侠客和庙堂的结合,这个时代的侠客基本上开始以主角的身份登上“舞台”,而不像之前,仅仅是一个“传奇”,这也验证了司马迁比韩非子进步的地方,韩非子认为武力会破坏秩序,的确是这样,但是如果侠客得到庙堂的承认,甚至联手,这不但不是破坏秩序,反而是维护秩序,司马迁就准确的看到了这一点。
第四阶段—新武侠时代起源:
金庸古龙之类的新武侠代表。
这个时代的武侠小说,基本上不需要我多做介绍了,因为我们接触的武侠,基本上都出自这个时代,这个时代的特点是,语言变成了现代文,描写的剧情不再拘泥于江湖和庙堂结合,有些人物亦正亦邪,兵器武功更是达到了人类的极限和巅峰。
以至于后代无法再继续写武侠小说这个题材了,只要寻求突破人类的极限,结果就演变成了玄幻和仙侠之类的小说。
这个时代基本上是武侠小说最辉煌的时代,各种经典角色几乎全部出自这个时代,同时这也是一个无法超越的时代,至少目前来看,“小李飞刀成绝响,人间不见楚留香”,前辈们创造的这些角色,后代人很难去超越,同时也是武侠小说开始没落的时代。
代表人物和作品:郭靖、杨过、小龙女、乔峰、虚竹、李寻欢、楚留香等,代表作品:《射雕英雄传》、《天龙八部》、《小李飞刀系列》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