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意料之外的事:
课堂上我出了一道习题,是根据教科书第22页的练习题,稍微改动了几个数字,写给孩子们训练的。
本来以为那几个十以内的加法算的比较快的、认识“左”“右”两个字、会拼音、能读题目要求的几个孩子肯定会比其他基础差点的孩子做得好。但看到孩子们做的结果却出乎我的意料,我认为最可能做得好的孩子,却没有做对,几个在课堂上表现不怎么孩子却做对了。这完全在我的意料之外。
后面,我在讲这道题的时候,发现那几个孩子,虽然能认识题目上的字,但理解不了意思,或者是不愿意去主动思考,也就是遇到难题没有想办法解决的习惯。那几个不太认识字的孩子,看到图以后,会利用仅仅认识的几个主要的字去猜测题是什么意思,所以做对了。
二.现象背后的原因
想一想这样的情况好像也不是偶然的。这几年教过高年级,也教过低年级。看惯了一些低年级孩子的学习状态和高年级学习程度比较差的(厌学)的孩子,他们的注意力从来都不会集中,不会主动学习。从这样的一些现象追究家庭的问题,很多家长看似非常关注孩子的学习,但是因为他们主导的太多,孩子没有自由的余地,没有主动投入的习惯。
有的孩子在低年级开始上学时,看似有很坚实的基础拼音,数学也学了点,看起来比别的孩子都学得好。但他们的学习成绩会慢慢的越来越差,这些孩子表现出来的现象就是一点都不灵活,试题题目稍微有变通一下,他们就不会做。在课间,对于玩,对于新的点子,也一点都不善长,好像还有点排斥。
在家里家长让他们学习拼音的途径一般都是拼音卡片贴在墙上,家长一遍一遍地读,识字方面,也是靠死记硬背的去记。早期的学习过程也缺少了一个“活”字,在家长的逼迫和看管下,有的孩子早期对于学习是排斥的,在大人的强迫和主导下进行的,学习方法不会“活”,学习效果自然也不会“活”起来。
三.我们想让孩子变聪明
家长对于孩子的成长,应该是有观察、回应、引导,但不包括主导。曾经听过这样的一个故事:有一匹马走失了,很多人试图把它送回家。他们想了很多办法,都失败了。有一个人说他可以去试试,他牵着那匹马,当马累的时候他就把马牵到草地上,让马吃个够,休息休息,再重新上路;当马贪恋肥沃的草地不肯走时,他就把马牵到正途上;到叉路口时,他让马自己选择走哪条路……就这样过了几天,他真的把那匹马送回了家。
我们教育孩子何尝不是如此?可以去引导,回应、关注,但不能去主导,去强制。
在很多家长的眼里,学习是第一位的,玩可有可无,孩子的心理发展、情感发展、社交技能等等,这些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他们并不关注。他们认为,只有在学前多学到一些知识,为小学多做一些准备,孩子才有可能超过其他同学,学习会更好。
其实,玩是很重要的,让一个孩子有灵活的思维是很重要的,不要把孩子限制死了,把自由的空间、活动、适宜性这些还给孩子,他们才会健康快乐的成长!
在学前的准备阶段,如果说一个孩子的情感成熟、社交技能、心理健康和辨识数字拼音学习两者PK的话,你会选择什么?
当然,基础知识的学习很重要,但是,孩子一些看不见的能力的形成也一样重要,为孩子以后的学习成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没有这些内在的能力,孩子就不会有持续的学习动力和超强的学习能力。
这就是有的孩子在学前或刚上一年级时,表现并不突出,基础知识不如同伴,但是,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往往能弯道超车,赶上或超过同伴。我们会用“聪明”两个字来形容这样的孩子,那“聪明”是什么?要明白,高智商低情商的人是不会聪明的!
“聪明”孩子的学习会越来越有后劲,这也是意料之中的事。
2019.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