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我常思考着在自己看来晦涩而又深奥的难题,它们有的源自对自我的探索,有的源自对世界的疑惑。而现在,我却经常怀旧和感伤,而所谓的“旧”和“伤”不过源自内心的迷茫焦虑,源于现实的不如意。这大概是许多人在童年时和在青春中的共性吧。
但我们终究明白:人们总要承认告别童年的必然,总要学会在追求中安放青春。
有人说,年轻人不知道未来将会如何并不可怕,重要的是能否知道真正想要的。在电视上看到一个年轻人参加闯关节目,其间他讲述了自己不顾父亲反对辍学学汽修终获成功的故事。他在节目中真情流露,表示一直希望得到爸爸的认可。我想他的父亲在现场一定为他感到骄傲,而事实也是如此——两人热泪盈眶,真情相拥。认同自己、听从内心,这是这个年轻人追求梦想的真谛。
而若不知道想要什么,就很有必要明白不想要什么了——这是周国平先生强调的。在追求中,难免有诱惑,抛开名利思想,拒绝浮躁心理,才能发现不想要的到底是什么。不想要空虚,就会有追求知识的意识;不想要庸碌,才能抱定持久的信念;不想要平凡,终将踏上浴血奋战的征途。而最终,我们明白:为利益奔波,为功名追逐,绝不会有奉献付出的成就感;不论坚持还是放纵,未来给每个人都有一个明白的答案。
“我们无处安放的青春”正需要这样的解释和论证。没有人想“蜗居”在北上广,成为“蚁族”一员;也没有人想徘徊在孤独、无助的角落,挣扎在失望、痛苦的边缘。但这份不情愿,却不应该成为埋葬青春的红土,而应成为孕育希望的黑土。给它一缕追求的阳光,让青春的种子在上面发芽!
21世纪是90后的时代,是在不断分化中蕴育剧变的时代。身为90后,这个群体的多元化和特征化同时存在是我们自身不得不承认的事实。我们拒绝被贴标签,也反对被过度剖析,唯一接受的是时代向我们发出的挑战。在辗转沉浮的客运站,在分道扬镳的岔路口,我们将面临人满为患的危机。对于这沉痛的宿命,我们为了对时代负责,只有把握成为自我的机遇,才能登上时代借以漂泊着远航的独木船。
在追求中安放青春——唔,这是个多么特定的话题!也许每个时代的青春都不同,或许同一时代每个人的青春也都不同。但我想:只有认同青春无悔的过来人和坚守理想的局中人,才有更多的发言权。
以上是一个90后真实的想法,也是对社会的深情询问:处在概念反常的怪圈之外的我们,这样追求,这样守望,能否换取“中国梦”的真正花开呢?
转载请附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