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样是一件事情,同样的团队,有时候提交的就是艺术品,有时候提交的就是作业。时间问题?态度问题?沟通问题?这些细节我都想过,有一定影响,但是差距不至于如此这般。说到底还是控制问题。
根源就是,只要是一个成熟团队,同时期内就不止服务一个项目。在时间定量的基础上,对精力的分工决定成品的惊细或粗糙。
如果有人一定要做出牺牲,为什么不是我。
如果有人一定要牺牲别人,为什么选择我?
所以,甲方的管控,就是供方精力的把控。
之前我总认为,将心比心,放手施展,在关键的节点定期复审,就可以把控整个流程,过程合格,结果自然合格嘛。
那都是以前。
亲则生狎,近则不逊,性恶者言,没有人会永挂心头好,都有一时邪念冲云天。所以永远以最坏的打算去筹谋,顺利则是天助之,坎坷才是人常态。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还有一分好自为之。所以,要把事情估计得足够烂。诸葛一生唯谨慎吕端大事不糊涂。成败转头空。
风向标一变,蜚语人言、亲疏褒贬、冷嘲热讽,倾巢而动。中国最不缺的就是闲话,闲话最不缺的就是传播,传播的寄生就是媒体。媒体是最没有态度的介质,发难时,它是标枪,是匕首,是代表几万万人的喉舌。反转时,它是搬运、是复制,是转载,是某位实习生的大意疏忽。翻云覆雨,浪得虚名。
所以,一定要对合作方强化管理。之前一位行业大佬说过“管理的标准就是,要让他们发出哀嚎。”我刚开始不以为意,现在推崇备至奉为圭臬。
其中的道理很简单,源于偷奸耍滑好逸恶劳——人的劣根性。没有人会主动,除非有极强的责任心,但是责任心也架不住以一敌十的要挟,当无力反抗的时候只有草草收兵。再碰上难缠的甲方提无理的要求,就更不想动了。
艺术的朋友是时间,艺术家的敌人也是时间。
艺术可以历久弥新,艺术家却不能催促。但是工作不是艺术,需要日复一日的执行和调整。所以工作就是消磨人的产物,如果抱着抢节点或者催进度的心态,一定不会产生艺术家。但是如果任着这些大师或者大佬的性子,一定不是好的甲方。工作是要推动的,工作是有节点的,艺术家有他的活法,执行者也有自己的苦衷。
一定要雷厉风行,前端施压,前期不厌其烦,耳提面命,开会视频,头脑风暴,才能让供方感知压力,感知期许,感知责任。
在方案阶段,一定要深入介入,不能当甩手掌柜,一定要融入,要学习,要钻研,不能任其发挥。要知其所以然,不能尸位素餐,任人摆布。
在执行阶段,要注意两点。
一是一定要有工作进度表。用表格管理,一定比人工催促强。节点很多,硬性条件要卡死,软性进度可随机,给供方以合适的空间去调整,去创造,去打磨,不要过多干预,以免引起逆反。
二是要注意方案交圈。工作都是团队行为,自己不可能全流程服务,该有的沟通动作一定要有。我之前犯过很多错误,都是自以为是,万无一失,却因为沟通不畅,导致错误频出,无法挽回。有时候真的有心无力,却又只能望洋兴叹。
在验收阶段,一定要严苛冷酷吹毛求疵。这时候主动权在我,气场在我,一定要严格把关,一旦接手,位置互换,话语权就会丧失一半。后期沟通成本过高,如果有再进一步的要求,只能凭借权势或者淫威来,那是后话。
在亮相阶段,一定要大张旗鼓,好大喜功。如果自己都不愿意高看自己,那没有人会尊敬你。带着合作方,一起努力,共创未来。
作为甲方,对结果的把控是本职工作。与供方一起携手,有打有压,有奖有罚,才能让艺术家按时交稿,让高手稳定发挥,让小白跟上节奏。
这样,大家都不累,还要夸你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