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文诚𡿨论语〉学习笔记265卫灵公第十五20》
【子曰:"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
【学习笔记】
今天是丙申年辛卯月甲寅日,二月廿五,2016年4月2日星期六。
一,疾,是疾恶。没世,是终身。
先生说:"一个君子,恨他身后声名之不传。"
二,不是说"不要美名、不要钱"的吗?那么,要与不要,两者有何联系?有何区别?
这一章,让我们跟随钱穆先生的讲解,一步一步深入孔子包容广大的思想天地,为这一生的定位寻向汲取食粮吧。
首先,君子学以为己,不务人知,这是修养的诚意,如果专务人知,学习动机歪了,就算头悬梁锥刺骨的勤奋,结果很会很惨,因为这里面有一个"差之毫厘,谬之千里"定律,这是上下五千年历史反复证明的大数据论证,还有诸多大学者论书著作摆给后人借鉴,这些数据、材料、事实、论证、辩论都有,只是现代人不懂得看而已,这叫做视而不见,只是看见书名目录,却没有一页一页点开读。
所以,孔子教我们,"观其所由,视其所以,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要去了解一个人的动机,再观察他做事的方式,最后,看他的心在哪里是安的,这三步、三样下来,人能藏到哪里去啊!再装也装不像啊!
这是君子学以为己的道理。
其次,看看君子和名声的关系。
其实,这是伪命题,包括前面的君子不求美名一样,君子之所以为君子,已经是一个名声了。没有把君子叫做小人的,是吧?但是,既使是伪命题也有伪命题的作用,至少大家有机会深入这个问题,讨论它,真正认识它。
首先的区别,除了前面的动机,就是时间序列了。生前求名和身后留名,这是首要的区别。生前求名是心在身外,是误区。身后留名,却因有其实,也就是说,有了具体的行之后的结果,这是君子的名声为何这样珍贵,珍贵不在于求的心态而在于实行、实有、实果的真。
现在我们知道了,名声是体现实际做人的结论的。
钱穆先生道,人之一生,不过百年,死则与草木一样,一切不留,只有名声可以传世,所以君子以荣名为宝。名在如人在,虽隔千百世,可以风仪如生,居家游历、一生行迹增人慨慕。不仅称述尊仰,光荣胜于生时。这也是君子爱人垂教的深情厚意所寄。所以,名,也是孔门大教。孔子作《春秋》而乱臣贼子惧,惧什么?惧的是这名而已。如果世人不看重名声,则人尽趋利,更加肆无忌惮了。
第三,有一种现象是名实不称,这也是君子引以为耻而小人所以孜孜务求的。一时隐瞒人人做得到,这没什么难的,也没啥技术含量,只要心歪意邪不要脸就干得成。然而,生时可以弋浮名,剽虚誉,等他死了,千秋论定啊,哪个能常保这声闻过情的虚假声名呢?有一个皇帝杀史官(具体是哪个朝代哪个皇帝不记得了,哪位老师记得请告诉我,我重新修定),杀了老爹,儿子继续写,把儿子杀了,弟弟上来还是如实写,皇帝不敢杀了。权力大到皇帝已经到顶了,他在这事儿上,不用等到死后公论,活着,手握权柄,大开杀戒,也办不到。这是为什么?这是人道之至公至直,没有哪个权柄的力量可与之争。
再念念,用心记:
子曰:"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
【学习参考书目】
《四书章句集注》朱熹著
《张居正讲解<论语>》张居正著
《论语正义》刘宝楠著
《论语新解》钱穆著
《读四书大全说》王夫之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