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都有收到如何看待「快樂學習」,「孩子拒絕學習怎麼辦?」一類諮詢。
在我看來,「快樂學習」是個偽命題。家長的焦慮更多是,要不要讓家長眼中「不懂世事」的孩子遵從成年人為他們選擇的人生道路,按家長的理解和安排認真學習,考好大學,讀好專業⋯⋯為了未來人生的幸福。
可是,孩子的未來屬於他們還是我們?他們的幸福應該由他們決定還是父母決定?事關他們的人生,孩子的意願卻被排除在外,這本身就很荒謬。
還需要思考:「幸福」、「人生價值」這樣一些高度個體化的體驗,我們真的能夠代誰選擇並代為體驗嗎?如何避免甲之熊掌、乙之砒霜這樣一類完全可能發生的狀況?
同時,成長過程中,為了達成父母給定的目標而形成的矛盾、衝突,造成的幸福損失卻會真實地發生。儘管父母孩子都要承擔,但更主要仍然只能由缺乏反抗和自我捍衛能力的孩子們去承擔,不僅非常不公平,還容易製造心理問題,影響他們的一生。
說到學習,我堅持孩子必須學習,且不僅包括廣義的學習,還包括狹義的學科學習,專業化、體系化學習。反對打著「快樂成長」之名的放任放縱,反對放羊似的放養。我以為,那是對「快樂」的誤讀。
只是,學習內容是否匹配孩子不同階段的能力,還是必須隨大流?這裡的大流,當然是指學校進度、教學大綱、課外補習班。
孩子對學習內容和方式有沒有選擇權,還是只能成人說了算?如果孩子的選擇與父母的期望相矛盾,可不可以尊重孩子的選擇,個人以為,這是要點也通常是矛盾焦點。
事實上,孩子本性是意願學習的,特別當他能夠自學習體驗到成就感、自我效能感、心流等積極的心理體驗,更是會廢寢忘食地主動學習。我以為,這種精神上的快樂才是「快樂」的本意,而非橫流的物慾,肉體上的享樂與貪婪。
最近幾天,霜凝反覆感嘆顧遠的思辨課太好、上課時間太短!找到老師問會不會開網課?若開,能不能給她留一個名額?
做陳詩峰、吳育清的數學題,女兒也是廢寢忘食,超爽自虐。
不過,她的學校考試分數經常性很一般。
期末和語文老師聊考分,老師估計她作文扣分不少,知道她作文素來不符合規範。姝儿問:「作文不就是寫自己的想法嗎?為什麼要有什麼規範?」這是體制的遊戲規則,不接受,就安然接受低分。
關於讀大學這件事。某日晚間,女兒和我聊到人生規劃,她說:「我要聲明一點:我不反對上大學,無論國內還是國外,如果不能上大學,一定是遺憾。但是,如果要因爲上大學得浪費時間精力去做一些無聊甚至違背底線的事,比如討好、巴結、迎奉,加入一些團體,比如入團、入黨等等,那不上也沒有關係。 如果繼續左轉,國內大學還能留下什麼樣的老師,又能教些什麼?還值得不值得去讀呢?」
我欣賞女兒這種人生態度。「考大學」是人生的可選項,卻未必一定要成為「必選項」,更無必要成為執念。
對於家長來說,理解和尊重孩子是減少家庭矛盾和衝突的唯一途徑。說到學習,基於尊重和理解的激勵,促使他們自發自主學習才是問題的終極解決方案。當然,不容易,需要父母努力學習,更不可能產生逼迫下立竿見影的效果,特別孩子小、還無力反抗的時候。
最後,可能需要思考:我們如何保證自己判斷不會失誤,全知全能有如上帝?我們的父輩也未能預測今天的生活、他們的未來、我們的人生?我們就能嗎?孩子們將要抵達的未來世界,到底需要什麼樣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