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是欠别人,还是欠自己,你曾欠过多少次“对不起”。
时间无情第一,它不在乎你是否还是一个孩子。
你只要稍一耽搁、稍一犹豫,它立马帮你决定“故事的结局”。
它会把你欠下的“对不起”变成“还不起”,又会把很多“对不起”变成“来不及”。
上面这段话来自大冰的新书《我不》,我将这段话抄在了本子上,每天拿来看看,提醒自己,该做的事情一定要做,会后悔的事情更是要尽快去做。
自认为离上次更新简书没多久,但看一眼时间,最后一次更新是在三个月前。
“一生太短,一瞬好长”这词来自毛不易的《无问》,感触挺深,时间不会等你,而你也等不起。
昨晚在得到上看了场直播,刘嘉老师讲心理学方面的知识。我在得到上订阅了专栏,惭愧的是已经好几天没打开过得到了,要不是今天推送的标题是关于心理学的,而我刚好又多心理学很感兴趣,我想,真的会错过一场很好的心理学课吧。
当时边听边记下了一些关键词,在这梳理下听到的内容,也将自认为干货满满的内容分享于你。
我们活在一个时代,会遇到相同的问题,如焦虑、拖延症、无趣、冲突以及情商低,这是普遍都会经历或正在经历的问题。
刘嘉老师将这些问题概括为人类必经的5总罪。
第一宗罪 焦虑
焦虑的源头来自时代的发展,时代发展的越快人就会产生各类的压力,而压力大必然会产生焦虑。焦虑本身是好的,有压力才会有前进的动力,但要去掉无用焦虑,这才是重点。
一、去掉必须这个想法
我们在做一件事情时,总是说我必须要达到怎样怎样的成效。还没开始就给自己很大的压力,往往很难走出第一步。
二、不要认为事情非黑即白
经常听到说“一件事没有绝对的对与错”,但是我们往往认定了一件事,就很难接受另外的观点。
三、不要用我应该来对待事情
我应该怎么怎么样,这话不陌生吧,但是说完我应该之后也就不了了之了。
解决办法:活在当下,将背包清空或整理。人不应该活对过去的后悔和未来的恐慌中。
第二宗罪 拖延症
拖延症最典型就是完美主义,一开始想太多,导致不敢迈出第一步。还有就是危机制造者,不管做什么事,总喜欢踩点,感觉自己最后一刻就能完成。最后一点,忙,一句忙将好多本能做的事情挡在了门外。
其实拖延症并非懒,是人类进化遗留下来的享乐主义。常见的解决办法是用意志力来对抗拖延症,其实不靠谱。
俗话说:井无压力不出油,人无压力轻飘飘。指责自己并不会有所改变,反而会引起自尊心下降。
解决办法:行动是唯一解决拖延症的办法。
1、初级,定目标,并将目标细化。
清空会影响你的东西,关掉手机,记下会随时想到的打断自己的事情。
开始做事情前,要先静下来,可先从抄写书或歌词开始。
奖赏自己,每个小目标完成后奖励自己喜欢的东西,这样得来的东西,反而更珍惜
2、中级,越早确定目标越好,同时排除完美主义。
从最难的事情来开始做,前期定力最强。
仪式化行动,拿个东西放在旁边观看你完成工作。
破除完美主义,罗马不是一日建成的。一开始粗糙没关系,重要的是去做,然后一步步迭代,直至更好,越来越好。
3、高级,养成习惯。
像每天刷牙这件事,一天不刷都觉得难受,这是习惯的力量。
可以利用这个力量,将新的习惯嫁接在旧习惯前后,当你要做旧习惯时,会不自觉的想到下一个要做的事情,心理学称这为意志力陷阱。
第三宗罪 无趣
幸福是主观的因素,但人往往用客观的因素来评判幸福,如用钱和房来评论一个人是否幸福。
成功并不是幸福的因,而是幸福的果。
心里学上有个测试,如果给你一百万,让你来列个价值清单。健康长寿、父母年龄、婚姻、事业等等,你怎么投资分配。
《海上牧云记》穆如朔说:对错易分,取舍好做,这只是年轻才有的想法。等你还有你的决定在这个世上,变得越来越重要的时候你就会明白了。
想要的很多,并不是什么都能得到,可是不投资肯定得不到。
不能什么都要,但也不能吊死在一棵树上。就好比一栋房子,你只用一根柱子做支撑,一旦这跟柱子出了问题,将导致整个房子崩塌。
导致抑郁的成因是负面情绪多了,别人远离你,你就越抑郁。
解决办法:一栋房要想稳,一个柱子做支撑的同时还得有四个角。人也一样,不能将所有的经历都花在唯一的爱好上,还得有别的信仰来支撑自己的梦想。
幸福靠追求而来,找寻自己喜欢做的工作或喜欢做的事。
接纳失败,面对挫折继续前行。
犯错不可怕,可怕的是害怕犯错而不行动。
始终保留感恩的心,多帮助他人,会让自己快乐很多
第四宗罪 冲突、情商低
和爱人、朋友、同事、对方合作,有效沟通有效交流。
别人像你抱怨或讲述事情时,切勿忽略对方感受。
痛苦本身是有价值的,用痛苦本身治愈痛苦,是最有效的办法。
杜绝给对方一线希望,将至少去掉。
如果你的朋友找你说她爸妈一点都理解她,好难过之类时,如果你说:我觉得怎样,你至少怎样。这样不但安慰不到人,反而有失去她的可能性。
解决办法:用同理心、共情来化解问题。同理心并非同情心,同理心是用来建立与对方的连接关系。
1、接受观点
2、不做价值判断
3、判断对方情绪
4、感同身受
大致内容就记得这些,就像刘嘉老师说的,不在乎他讲了多少,也不在乎你听到记录了多少,而在于你是否愿意去做。
是不是一边再说“你这不是废话吗,这道理谁不懂”,说完又继续玩手机。
这样一看,是不是觉得我标题取的挺好的。
记住:离我们自己最远的不是别人,而是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