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谋圣张良,我们对他的了解基本上都来自于《史记》。从中,我们大概可以看到他出的几个主意。仔细梳理一下,大致有以下几点:
一是攻峣下秦军。这是《史记》中明确记载的第一个属于张良出的计策。张良先是让刘邦和秦军的将领谈判,谈判成功之后,张良又让刘邦不再遵守双方达成的共识,趁秦军麻痹大意之际,发动突然袭击,打败峣下的秦军。
二是劝刘邦离开秦朝的宫室。刘邦拿下咸阳之后,看到秦朝宫室里有许多珍宝和美女,就打算居住在宫室里。张良晓以大义,劝说刘邦离开秦朝的宫室。
三是劝说刘邦到鸿门向项羽谢罪。这个故事非常有名,不再多说。纵观整个过程,张良根据双方的实力,苦口婆心地劝说刘邦,又陪着刘邦到了鸿门,小心翼翼地维护刘邦周全。
四是替刘邦谋划,让项羽封汉中之地给刘邦。汉中之地应该是个好地方。周围是高山,可作屏障;中间是平原,可算是粮仓;东南边有武关,易守难攻。
五是劝说刘邦烧栈道,让项羽放松警惕。被封汉中王之后,刘邦就带着部下到汉中。因为是从咸阳出发,所以要走栈道。张良就让刘邦把走过的栈道烧毁,消除项羽的猜忌。
六是建议刘邦联合九江王鲸布、彭越、田荣,共同对付项羽。刘邦趁项羽攻打齐地的反叛势力的时候,突袭彭城。项羽发动反攻,刘邦失败逃走。为了打败项羽,刘邦问张良,有哪几个人可以与之联手。张良给出了答案,为后来的胜利打下了基础。
七是劝阻刘邦封六国之后。他一共说了六条理由,条分缕析,可谓精细。
八是劝说刘邦封韩信为齐王,换得韩信领兵围攻项羽。韩信打下齐地之后,派人请刘邦封他为齐王。刘邦很生气,不想答应。张良与陈平一起劝谏刘邦,刘邦最终答应了,稳住了韩信。
九是劝说刘邦封雍齿,稳定人心。打败项羽之后,刘邦没有封功臣,部下都很有意见。张良劝刘邦封一个最不该封的部下,以此稳定人心。
十是劝刘邦定都关中,奠定汉朝基业。刘邦打败项羽之后,就着手选定国都。很多人建议他定都洛阳,张良劝他定都关中。从后来的七国之乱来看,定都关中是明智之举。
十一是替吕后谋划,请出商山四晧,稳定了太子的地位。刘邦后期喜欢戚夫人,想让赵王如意当太子,继承皇位。吕后没有办法,强迫张良出主意,从而稳定了太子的地位。
十二是出奇计,解马邑之围。刘邦率兵征讨代地,被匈奴围困在马邑,张良出奇计解了围。但具体的方法却没有记载下来。
当然,没有记载下来的计策肯定还有不少,我们也无法评说。仔细看这明确记载的几个计策,可以看出张良的几个特点:
一是审时度势。劝说刘邦到鸿门去谢罪,不同意刘邦封六国之后,劝说刘邦封韩信,都能体现出张良对时势的把握能力。
二是洞察人心。张良最大的本事是洞察人心。他既知道刘邦的心思,也了解其他人的想法,保证了他算无遗策。烧栈道,赴鸿门,联合鲸布等人,封韩信,请商山四晧,每一个计策都戳中了对手的内心,确实厉害。
三是冷峻果决。击败峣下秦军,也算是冷心肠,出尔而反尔。可这正是张良的厉害之处,绝不让仁义束缚手脚。
如此厉害的张良其实让人感到可怕。至于他的结局,史书上并没有明确记载。不过从他的儿子张辟疆能够继续做官来看,张良的结局应该还是不错的。我猜测,他可能和吕后有个交易,自己隐退江湖,换得子孙安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