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有很多民企对国内IPO十分有兴趣,对公司CFO总监级财务人员都提出了“非常了解上市财务要求”的要求。我对此要求感到有些不解,上市财务要求不就是按照企业会计准则制作报表吗?不管是上市还是非上市企业,都需要遵守企业会计准则,制作真实公允的报表。虽说上市企业有每股盈余计算这种只有上市公司才有的披露,但也不至于在上市与非上市企业间划出这样的鸿沟。
我之前在A公司(美资)就经历了美国会计准则的审计,由于公司立志美国上市,所以董事会请了四大并强调按照上市的要求。而我在B公司(民企)则经历了中国会计准则下的上市审计,请的是国内最知名的事务所之一。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体验过了,就知道差别在哪儿了。
应用会计准则
美国会计准则较中国会计准则复杂,除了发布准则FASB机构还有许多其他机构也会对准则发表一些意见。美国会计准则会把交易情况分析地很细,什么情况适应什么会计方法,有很多很多细微规定。若要研究某个准则,需把所有相关准则文件对照交易的合同条款都看一遍才能够系统地了解。美国会计准则不像国际会计准则,国际会计准则只定义一些比较范的概念,财务对交易的本质进行职业判断,只要符合准则的精神就可以确认,并不需要案牍劳形地细抠各种文件。这可能也算是大陆法系和英美法系的差别吧。我认为中国会计准则的风格更接近于国际会计准则。
美国会计准则下的审计对企业财务的要求就高了,他要求企业有能力理解美国会计准则要求并据此合理适用。如何反映这一点呢?企业财务应对企业涉及复杂的会计准则问题撰写分析报告。我可是写过这个东东,真是太痛苦了,要看厚厚的公司章程,研究代理协议的条款,还要美国会计准则文件,动不动就是一百多页的文件,没个电子档使用查找功能,连关键条款都找不到。我就当写英语论文了,关键是公司遇到的复杂问题还不止一个,有几个就写几篇英语论文哈。
中国会计准则审计根本就没有这种要求,审计师会研究应该怎么确认,然后告诉客户如何调整。客户一般也是审计说怎么调他们就怎么调。
盘点
我们这行存货都在别人厂里,不是审计要求一般也不会想到盘点。如果在国内随便请个小所,他们也不会要求盘点的。A、B公司都是在上市审计师进场后才知道要盘点的。
美国会计准则审计强调盘点是企业的责任,企业应有盘点计划,员工按照盘点程序进行盘点工作,盘完了账实核对,出具盘点报告。审计师参加盘点是观察企业盘点程序并抽查。A公司自从审计后便老老实实地实施计划程序报告这一套。
B公司派大队人马到各个厂去盘点时,下去的公司职员认为“我们是陪审计去盘点的”,所以公司职员是不盘的,只是陪着,审计要盘什么就陪他们去。而且“盘点数字我们不核对的,审计会核对的”。审计师盘点回来哼哧哼哧汇总数据查找差异原因,实在搞不清楚了再问公司员工。
时间截止性和费用分类问题
B公司上市审计中审计师提出很多关于费用入账截止问题的调整,说的通俗点,就是这笔费用是记在当年还是下一年。还有一些调整是科目分类问题,进成本还是三项费用。
民企中小企业费用入账基本是支付实现制,不怎么喜欢预提待摊。我观察下来原因一是用付款控制报表费用,不付钱当期费用就少了;原因二在于很多民企管理模式为老板集中制,所有决定都是老板做,所有付款都是老板批,企业经营费用相对固定,老板想控制费用很简单,只要不批付款就可以了。财务若是想把报表前前后后上上下下左左右右地分清楚,老板反而觉得要多花成本,还不如随便做一做省人力成本呢。
不过这样做不上市的话,随便请个小所审一审都没问题。但是要上市大所审计还是比较认真的,很明显的肯定会调的。此时企业就要为以前的随便买单了。上市审计一审就至少三年,每年都一堆上下左右的调整,不仅是报表要调清楚,明细也是要调的,要不然过会时会看费用波动,产品成本波动,你咋办,总不见得拿出去的明细对不上审计报告。但即使是调整了,由于之前做得马虎,还有些不重大的差错在里面异动,整体波动总觉得有点不规整。其实审计看见调那么多也烦,有时就想能不调就不调,可是做着做着就发现不对呀,上市要披露好多信息,有些和数字矛盾了就没办法了,只能再调。所以数字改来改去也是常有的事。
A公司倒没有这种问题。当然我们可以说A公司财务基础工作好,但根源是公司治理结构不同。A公司董事会权利与经营管理权是分开的,向董事会汇报财务报表时总不见得跟他们说费用波动是因为去年第四季度不给报销,毛利波动说是费用有几个月进成本有几个月没进,这么低级的问题非把董事会气死。且A公司有管理层,CEO对高管有一定授权,相应地高管要对其部门绩效担责,公司势必要用到预算工具和各种指标来进行绩效评价,如分地区销售经营利润,分产品线利润表,降本金额等等。那么多双眼睛都盯着这些数据呢,财务还敢随便对待上下左右前后的问题吗?
合规问题
举个例子来说明一下。民企营销具有狼性,怎么能拿下客户怎么来,那么涉及的折扣、返点、促销等问题可能老板一拍板就定了,随意性大,不一定有一套管理体系支撑。民企讲的是关系,不一定会签合同,或者合同也是走过场。正规发票,规范缴税可能又是问题。很多民企以税务局查不出来为合规标准,以方便为实操准则。要IPO了,那就一定要正规了,有种没办法的味道。
总结
外企比较注重规范,我觉得更多源于内生性的要求。到中国来发展的外企都是大公司,你甚至不知道公司的老板是谁,即使通过股权控制层层穿透,最终控制人可能都不是一个个人,可能只是一个机构,对底下的员工而言就是个名字而已。这样的公司本身就需要一套管理机制管理庞大的业务控制各种风险。
在美国会计准则下的审计,真正实践了“维护会计账表是企业的责任,审计师的责任是对会计报表发表意见”。审计师不会越俎代庖地帮你做企业应该做的事。
民企在极速发展时比较依靠老板的个人能力,管理只要老板心里明白即可,表现形式比较粗放,合规性问题更是实用主义至上。因为要IPO则不得不按照上市要求进行正规化,其需求是来自外在的压力,而非内生的。所以很多民企感到上市要求之烦又繁,希望有个“非常了解上市财务要求”的财务去搞定这些事。我认为只有当要我做变为我要做时,这种改变才会真正产生质变,使企业的管理更上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