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书籍信息:
书名:我·世界—摆在眼前的秘密
作者:光子 著
开本:32开
页数:384
壹|从古至今,我们从未放弃对世界本质的探索
人为什么活着?
世界从哪里来?
我死后世界还在吗?
这个最朴素的问题却有着最有力量的内质,让无数哲人扑进这个大坑,甘之若饴。
因为有人认为:在某个时刻事物必然从无到有;
而有人则认为:没有一件事物可以来自空无。
更加因为:好奇心。
你是谁?
当我们靠近镜子问自己这个问题的时候,好像是经过了无数的反弹:你是谁?我是你。你是我?有时候我们很难得出一个令自己满意的答案。
这个问题让无数的哲学家,那时候只是“爱智慧的人”困惑苦恼,然后顿悟恍然,四处宣扬。
泰利斯:水是万物之源,万物中皆有神在。
安纳克西曼德:我们的世界只是无限定者中无数生生灭灭的世界之一。
安那西梅尼斯:万物之源必定是“空气”或“气体”。
帕梅尼德斯:现有的万物是一直存在的。
赫拉克里特斯:所有的事物都是流动的。我们不可能在同一条河流中涉水两次。
德谟克利特:自然的变化是由原子构成的。
上述古希腊哲学家离我们最近的那位也和我们有将近两千五百年的距离,智慧的闪光却透过漫长时空,继续地在照亮未来。
我们把目光从远古慢慢拉近,中学哲学课堂上所学习的朴素唯物主义者们,慢慢地随着时代发展,随着各个领域的分工协作能力的加强,开始分化为各个愈发精细的学科,开始做自己领域所专注的事情,来一起雕琢理论模型,一起探索世界本质。
贰|时至今日,所有知识的极致都是哲学
上学期在上《证券与期货》课程的时候,关于证券的基本面分析,老师让同学自由发言,一位学生上台说了一句让我颇受启发的话:
所有的学问归根到底都发端于哲学和数学。
这句话或许不是原创,或许你听着很耳熟,但是这些都不能否认我们细细思量着这句话所能够带来的震撼。
关于世界的本质,就是哲学,慢慢被细化,其中文学接管了语言,时而还能灌输思想;生物学家接管了人和其他动植物的演化规律;社会学家接管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法则;物理学家接管了我们和宇宙之间的关系定律;化学家们则看透一切看似波诡云谲的现象背后的元素本质反应……
这些工具让我们看世界更清晰,更加澄澈,同样不可避免地让我们看到一个驳杂不堪地、光怪陆离的世界。
举个栗子:
上图是高更的名作:《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谁?我们到哪里来去?》,高更把标题写在了左上角,并在右上角签名并注明日期,细细读出这幅画,我们会发现这幅画并不是在告诉我们答案,我们根据高更的要求来看这幅画:
从右向左读,主要有三组主要角色,代表三个主要问题。
右边三个女人一个孩子是人生的起点,代表在问:我们从哪里来;
中间一组是青壮时期,两个女人在讨论人生命运,一个男人彷徨地坐在那里,一个青年正在摘苹果,象征着人生的追寻,这组主题代表在问:我们是谁;
再往左,美丽的少女在沉思,阴暗里的老妇好像在问:我们往哪里去。
高更说:
这个濒临死亡的老妇,好像已经安然接受了命运,她脚边那只白色的怪鸟,代表着话语的无益。
高更借着这幅画是在告诉我们,我们是没有办法凭借自身得到这些问题的答案的,这些问题没有答案,人生是荒谬的。
毕淑敏女士也曾说:
人生本没有意义,每个人必须为自己的人生确定意义。
叁|如果我给你一个答案,你就会相信吗?
如果说一本三百多页的书包含着世界的真相,你相信吗?如果说一本书毫无瑕疵,所有人都喜欢,你也不相信吧。
有书友因为本书观点有些二元化,不一致而不推荐这本书,而我持这样的观点:
正因为此书观点看似自相矛盾,我才推荐它。
一本矛盾的书,你想看看吗?你不想知道它要讲什么吗?
这本书最大程度地展示了目前科学界对于哲学根本问题的实验和研究,这是作者在坦诚地叙述自己的观点和自己所看到的世界,不可能完美,却足够引发我们深思。
作为一个文科生,对于里面的一些物理专业术语确实是不太能够理解,不过这本书作为一本科普书,还是很成功的。至少我看了看书评区,它就引发了一大波书友的阅读兴趣和头脑风暴。
《苏菲的世界》在书评区被提了多次,我也说说,那是中学同学曾送我的一本书,是一本哲学的入门读物,看过好多遍,每次都有新收获,真的是很好的一本书,前不久推荐给了我的一位小朋友看,作者也是一位中学老师,看看人家的老师。
《苏菲的世界》给我最大的启发应该就是苏格拉底式的讨论:
没有尊卑贵贱,没有先来后到,只有提问、回答、交流、比较和碰撞。权衡一种观点,尤其是深思熟虑的观点,其标准往往不是对或错,而是高或低,轻或重。
这本书展示了自己的观点,你可以赞同,可以反对,可以存疑,可以拥护……
不过接下来,就是你接招了。
其实暂时我还没有拿到《我·世界:摆在眼前的秘密》这本书。
我是断断
在等待
祝君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