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人吵架,大概有三个层次。
最低层次的,是“三字经”出口成章,纯属粗鲁的情绪发泄,境界再高一点的是骂人不带脏字,而更高一层的精髓则体现在一个“损”字上:被骂者当时尚未回过神来,可能只觉得有点懵,可等自己回过头细细一琢磨,才发现吃了大亏。
从地域来看,当地居民普遍能够达到第三个层次的,如果北京自称第二,没人敢说自己第一。
最近读到老作家萧乾的一篇散文《北京城杂忆》,文章对“京骂”举了几个颇为经典的例子:
有一年冬天,我雪后骑车走过东交民巷,因为路面滑,车一歪,差点儿把旁边一位骑车的仁兄碰倒。他斜着瞅了我一眼说:“嗨,别在这儿练车呀!”一句话就从根本上把我骑车的资格给否定了。还有一回因为有急事,我在人行道上跑。有人给了我一句:“干吗?奔丧哪!”带出了恶毒的诅咒。买东西嫌价钱高,问少点儿成不成,卖主朝你白白眼说:“你留着花吧。”听了有多窝心!
萧乾一针见血地道明了一般骂人和京骂损人的区别:
挨声骂,当时不好受。可要挨句损,能叫你恶心半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