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马宝强,这是我在简书创作的第11天,今天首页只有一篇我写的文章,我要我在简书见到的一切,还想分享在这个纸质图书没落的环境下,我们为什么还要写。于此同时,希望我的文字可以对得起你的时间。
1.来简书十一天了,其间断断续续发表过几篇文字,但阅读量不多,主页更是冷清。失望是有的,初来乍到,这般情况我早该料到。于是,便恭敬的抱着学习的态度,去拜读那些签约作家做的文章。失望也还是有的,文笔平淡、立意平常,没太多令人肃然起敬的地方。
连续翻了好几家“大v”后,发现其下暴文大多是鸡汤励志类文章。另,比较火爆的便是讲自己是如何坚持获得了涨粉、签约的过程。不得不说,那些简书学堂讲师深熟简书的一切规则,也十分了解读者的心理。教大家如何标题党、排版、字数,更从实例讲自己、自己的弟子如何坚持获得了多少粉、签约、钱财收获等成功的实例。这着实是吸引人的。读者看了,自然是浑身爆满了鸡血,并投去羡慕、敬仰的目光。
教新人如何写作、涨粉,这自然是好的。谁不想让自己辛苦耕耘出来的文字被更多人看到呢?
可当一个写作平台的讲师、签约作者,这些获得平台认可的“大V”一味的标榜涨粉经验时,写作的性质便发生了改变。而新手发几篇文章没有太多回响后,目光自然投向了如何写作、上首页、涨粉、签约。当整个平台弥漫这样的风气时,某些讲师们便挺着胸站出来开始“授业解惑”,卖课程了。
这是个浮躁、碎片化阅读的快时代,一些简书讲师、作者似乎也极力的标榜字数在两三千字为佳,但这恰给新手一个写作的误区。不管是短篇还是散文,这个字数其实是对创作者的一种限制,更是对简书平台的一种限制。无论是从国内短篇最权威的鲁奖(鲁迅文学奖),还是畅销文学大冰刘同的文章看,八千字应是个门槛,一万多字是平常。想想也是,两千多字写碎片化的鸡汤励志文还好,但要写出真正有价值的文章来,从文章的结构、中心思想的表达到人物的背景、经历、起伏、内心情感以及相应的具象,再从文字生动表达,八千字确实不算多。
所以,当人们都在极力推崇“短小精干”以为圈粉为目的的文章时,简书出来的文章注定会很窄。这样的结果自然是可悲的。
跟许多网文网站不同,刚来简书时,感觉这里页面排版干净、简洁,一目了然,让人心里很舒服。简书的出发点是成为全民创作的平台,这是极好的。
昨天在简书看了一篇文章,作者是简书学堂某位讲师的弟子,可能是听完讲师的大课,激情澎湃、备受启发,洋洋洒洒写下几千字谈写作。他说,迎合才是对大众的尊重,你的文字才能得到相应的认同等等……看到这话时,我不由得愣着脑袋思考了片刻。抱着这样的写作心态能在简书圈粉,我是相当认同的,但真正的经典文学或畅销文学哪本是靠迎合发光的?但这位作者的心态,恰也是许多简书创作者的心态。
大家不关注写作本身,都在研究简书的各种规则,读者的心理,已获得圈粉的目的。读者需要什么,作者便制作什么,以读者为中心的文字固然好,却丢了自己的灵魂。将灵魂卖给了机制市场。作者应是引领读者,引导他们有更多的思考。好的作品不应该只是让读者看完后感叹唏嘘或充暴鸡血,而更应该培养正确的三观,建立独立思考的能力。
其实不难发现,有简书签约作者或推荐作者粉丝上万,但除了个别的文章,他的大多数文章阅读数仍却是三位数甚至两位数,这直接说明了粉丝的可靠性,或者说他是不是真正喜欢你的文字,愿意为你的文字卖单,而从不多的评论数看来,其结果是可悲的。
2.对文字的坚守,源于我心中的热爱!
大二时,翻了许多书,接触了许多不同风格的文学。从路遥先生《平凡的世界》里的现实主义文学到《春之声》喜欢王蒙老师“意识流”的文字,再到《北方的河》,爱上了张承志老师那种极具浪漫主义色彩、热情奔放的青春理想主义式刚健文笔。后来一发不可收拾,老舍、史铁生、鲁迅、曹文轩、汪曾祺、村上春树、东野圭吾、卢俊、列夫托尔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大仲马、小仲马……
直到大三,偶然间看了小李子演的《篮球日记》由剧中的一个白血病人物,想起身边已故的亲友,便想着也写些东西纪念他。那一刹那,我做了这个冲动的决定。可冲动是要付出代价的,这个代价我是用了三年多时间来偿还的。
自此,我便买了好多书,开始了更大量的阅读。大四一年,我闲暇时间全是在图书馆度过的。每天早上七点多起床,背着电脑去图书馆,晚上九点多,闭馆时才离开。在图书馆做的事很简单,无非就是阅读、构思、尝试着写……如此在挣扎、痛苦的想象中不断重复着。
原以为一年可以写完,但时间证明了需要三年。三年写了六十多万字,完成后又反复修改、删减最终约四十五万字。回头想想,这几十万字是分散在好多城市完成的,从济南、青岛、嘉兴、芜湖、黄山、杭州、宁波、铜陵、合肥……在许多个城市,当世界沉睡后,我还在午夜的暗灯下,敲打着键盘,执着于我的梦。
完成后,自然是向出版社投稿。像理想国、三联这种高逼格的出版社自然是望而却步的,人民文学与作家这类国家级的出版社也是不投的,他们很少接受投稿。最终,投了十几个气质方向相投的出版社,然而回复的很少。一来,现在的编辑大都有自己的选题,能恰好撞上的很少。二来,编辑面对成百上千的投稿量,且作品质量参差不齐,阅读时大概也是草草了事。
然而在零碎的希望中,也终于等来了几个回复。上海一家出版社对作品有兴趣,但最终因一些事未达成一致,而未果。前些天,又有一家我之前投过的出版社说要将我的小说推荐到中国电视剧制作产业协会,但我不报什么希望,毕竟失望的次数多了,心态也就平了。看的多了,心态也会平了。
但简书大学堂一些的讲师给新人制造了一个假象,以为签约了就万事大吉了,出书了便要成功了。殊不知在这个纸质图书没落的时代,真正出书后好卖的又多少呢?
我在微博中关注了业内很出名的某公司几个签约作家。前些年,出版业还好些,不管是出书或是销量都是有保证的。但这两年随着整个图书环境的萧索,他们也在没落中前行。一些作家尚在坚持,也有些灰心了,转行做了编剧。
有一个微博粉丝将近三十万的作家,新书公司一直不给出。究其原因,还是“不红”。是哦,现在出版社出书,首先看作者自带粉丝有多少,有没有流量。而她之前已出版过四五本书,且每本销量好几万,如今却连出书都变得艰难。
另一个作家也出了四五本书,做过编剧,在北京、上海好些城市做过签售会。前些天,他发微博说,如果可以重来,七年前,他不会选择写作。写作当然可以给人带来愉悦,但痛苦更甚。前几天听说,他打算和朋友在北京合伙创业开公司了。还有好些人,就不一一列举说明了。
是哦,且不说出书的艰难,出版社要三审三校。一本书面世,最快要三月,长则拖一年、两年的都有,况且现在国家对出版物的审查之严,更是给整个行业盖了一层严霜。如今出版社签约分两种,一种是直接卖断,一种是以版税的形式付款,一般的作家,起印量3000,版税7%,当然特别畅销的作家,版税也有15%等,这类譬如韩寒、易中天、大冰……
如今大都是出版社和文化公司合作出书,直白些就是出版社卖书号给文化公司。这两年做的比较好的如博集天卷、果麦、凤凰联动、新经典……
如今的畅销文学就数大冰刘同最火爆了,新书上市一月,销量过百万。粉丝大多是学生,以女生为主,没有太多社会经验,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而这两位作者背后的身份是主持人、影视公司总裁,当他们以一个成功者的身份出书时,读者大多是仰视的,而这畅销的缘由自然也就突显出来了。;另,生活中多数人都过着沉闷千篇一律的生活,看完书中别人自由、疯狂、执着、多变的人生时,自然是感动、唏嘘、羡慕加崇拜,浑身更是爆满了鸡血。
是哦,现在的好些出版物卖的是人设,不是作品。像许多明星也纷纷出书,但是不是代笔,便无从知晓了。而且,好些明星的书卖价都是高于普通书籍的,但不怕,有粉丝心甘情愿的买账。
写了这么多,不是想给那些用力写作的朋友泼冷水,只是想让大家抱一颗平常心去对待写作这件事。鲁迅先生在《娜拉走后怎样》中写过:人生最痛苦的是梦醒了无路可以走,做梦的人是幸福的;倘没有看出可走的路,最要紧的是不要去惊醒他。
我醒来了,却没发现可走的路。那段时日,每日心上、精神上都如万重大山压着,当夜晚来临,世界安静下来,我与自己独处时,便觉得周遭全是无尽的黑暗与虚空,它们日日夜夜捶打着我。未来,也并无光明。
好在现在一切已经远远的去了,自己的心态也更加平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