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半岛的前世今生
山东半岛山东的原住民是东夷人,代表人物有和黄帝作战的蚩尤,还有大舜,嫦娥的老公后羿等等。在商周时代,东夷人就不断的被华夏民族打压和绞杀。慢慢退出山东半岛。后来周武王把姜子牙封到这里,建立了齐国。然后又在齐国的南面,建立了鲁国,把周公封在鲁国。所以现在的山东,被称为是齐鲁大地。我们看这个地图,就是齐国和鲁国的大致疆域。
截然不同的治国理念
先说鲁国,当时鲁国有很多东夷人原住民,不知礼数,好勇斗狠,桀骜不驯。因为曲阜一度曾是商朝的都城,所以还有很多商朝的遗民,类似犹太人,很会做生意。
周公
周公派他的儿子,周小公来鲁国主持工作。当时他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作为一个外来的统治者,如何搞定桀骜不驯的东夷原住民和会做生意的商朝原住民。仅仅依靠武力强行镇压肯定是不行的。
于是周小公就用了他爸爸那套礼义治国方针。写了长达三十筐竹简的工作报告,一针见血地指出了鲁国人不尊周礼的可耻,痛心疾首地说服各个部落进行自我改造。周小公想要改变这些人,怎么办呢?通过仪式感,就是周礼。人,藉由这种仪式带来的仪式感,来给自己一种强烈的自我暗示。这种自我暗示能够使自我变革。仪式感,暗示你必须要认真地去对待这件事。
比如说,磕头有三种,稽首,顿首,拜首,稽首,同时还有很多种高级的姿势。震拜,震动。等等,一共有九拜非常的复杂。再加上其他的礼数,就数不胜数了。
通过这种复杂的礼仪呢,东夷人都被改造成了礼仪之邦。学习互相磕头作揖,东夷人不再好勇斗狠,商人也不再经商了。后来,鲁国模式传播到全国,中国也成为了礼仪之邦。
但是隔壁的齐国,姜子牙是武人。军队出身的人,他比较重视立功,不太重视礼仪。重用有才能的人,让这些人去做事。搞活经济,姜子牙保留了东夷的传统,因势利导,鼓励经商,不拘一格地搞活经济,开发渔盐,鼓励妇女织造,刺激器皿手工艺生产,引导商朝遗民发展商业以补充农业的局限,总之走得是商品经济那一套,国力蒸蒸日上。
矛盾加深,姜子牙杀海边居士
姜子牙
姜子牙听说周小公在鲁国搞礼仪,就叹息说:唉!这样搞不靠谱啊,看来鲁国后代将要为齐国之臣了!
当时齐国东海上有居士两人,不臣天子,不友诸侯,自己耕作而食,掘井而饮,不求于别人,徒然得到清高的美名,被姜子牙派人杀死。周公听说以后,马上派人说:“那两个人是贤人啊,怎么把他们杀了?”姜子牙回答说:“这两个人不朝天子,不友诸侯,掘井而饮,无求于人,我们无法用赏罚劝禁他们,对社会没有贡献。他们带了很不好的头,使得人们都不务实,这样徒有虚名的贤人必须诛之。”
姜子牙不是用礼仪来调动人民,而是用爵禄和刑罚。重利而不重礼。
从现在看来,姜子牙带有一定的法家思想,周公带有一定的儒家思想。当然,当时并没有儒家和法家。他们的创始人孔子和韩非也都没有出生,所以姑且算是萌芽吧。之后,在鲁国的文化土壤上,产生了大圣人孔子,齐国的文化土壤上,产生了大圣人管仲,这也都不是偶然的。
圣人的预言
话说姜子牙和周公有一次见面,谈到如何治国。姜子牙说我的治国方案是四个字“亲贤尚功”,周公说我的治国方案也是四个字“亲亲尊尊”。这是《淮南子·齐俗训》的记载,而《吕氏春秋·远见篇》里面,周公说的是“亲亲尚恩”,当然意思其实也都差不多。姜子牙讲求经世致用,重用能人。姜子牙认为一定是能力强、在竞争中出类拔萃的能人才可以重用为官,鼓励立功,做事。而鲁国讲求亲情,也就是“亲亲”,要求"父慈、子孝、兄友、弟恭",互相爱护团结,所以把亲戚都封了官,让大家讲尊卑关系,讲秩序和等级。。
两位圣人都不对对方的话不太感冒,姜子牙说:“你这样搞鲁国必然被削弱了。”周公反唇相讥:“以后齐国必然也不属于你们姜家了。”
神奇的是,两位圣人的预言都验证了。鲁国最后被齐国灭亡,而齐国的国军,最后也换成了田氏。大贵族田氏代齐,姜子牙的后代也失去了自己的国家。
后记
回过头看呢。我们看到这两种方式都有其风险性。只讲究礼仪和教化,没有人去做事,最后难逃亡国。而利用爵禄和刑罚呢,任人唯贤呢,道德不受约束。容易出唯利是图的人。
比如说秦国的灭亡,秦国是法家的治国思想,依靠国家机器,重刑罚,轻教化。当有人造反的时候,没有多少真正终于国家的人。地方官也是见风使舵。另外一个例子曹操,曹操讲究“唯才是举”,,哪怕“负污辱之名,见笑之行,或不仁不孝而有治国用兵之术”的人才。最后,曹家的天下,也是被别人篡夺了。所以到了后世,讲究的都是外儒内法。把儒家和法家结合起来。即表面上推崇儒家思想,但是实际操作上也依赖法家的思想,往往是儒法结合、儒法互济。既要教化人,也要用赏罚来约束人。用儒家的壳,配合法家的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