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鹃花里杜鹃啼
聆寻/文
杜鹃自古以来就不是一个单独的意象,它既是杜鹃花,也是杜鹃鸟。并且奇妙的是,杜鹃花与杜鹃鸟有一段奇妙的情缘,它们常常是相伴在一起的。这是因为民间曾流传着杜鹃啼血,泣血成花的传说,杜鹃鸟吐出的鲜血化成了殷红的杜鹃花,从此杜鹃花和杜鹃鸟就结下了深厚的情缘。每当杜鹃啼鸣时,人们就会想到红遍山野的杜鹃花,想到倾注于杜鹃鸟和杜鹃花中的万千情感。杜鹃的文化从那时的古蜀便开始了,往后一直沿着长江向东而去,最终走向了神州大地。
下面就让我们从蜀地开始寻觅杜鹃的文化吧。
杜鹃啼血的故事从何而来?
传说,古蜀有一位名叫杜宇的男子,此人从天而降,正好落在蜀地。这位男子到了蜀地之后,见那里人口稀少,人们都打猎为生,杜宇便自立为蜀王,号为望帝,带着蜀地的百姓们开垦荒地,种植五谷。蜀地的郫化,经过他的辛苦整治,逐渐成为一个富饶的地方,生活在那里的百姓也渐渐多了起来。
有一年,湖北荆地的一口井里,出现了一只幻成人形大鳖。但他刚从井里来到人间便不知何故死了,人们沿河水往下游寻找,怎么也找不到它的尸体。原来,鳖精的尸体沿着河水往上游漂浮,一直漂到了郫化。当鳖灵浮到郫化的时候,他突然活了过来,于是便跑去朝拜望帝。鳖灵见到望帝时,望帝正愁眉不展,坐在椅子上叹气。鳖灵便上前问他为什么如此惆怅,看着这人真诚的目光,望帝便如实将玉山发大水的灾情告诉了他。
“如今这洪水已经愈发不可收拾了,水流每天都在加大,水位也在猛烈上涨,百姓们的田地和房屋都悉数被淹,这样下去,这里全都会毁于一旦的。”说着说着望帝便又开始叹气了。
鳖灵听后,坚定地对望帝说:“我有治水的本领,请让我来帮忙治理洪水吧!”见此人有如此决心和魄力,望帝当即拜它为丞相,将治水之事托付于他。
后来,鳖灵日夜守在河边,一心治水,他带领百姓们开凿出一条条水道,将洪水疏导开来,最终治水成功。鳖灵治水立下大功,拯救了蜀地的百姓,望帝激动不已,于是把自己的王位禅让给了他,是为丛帝。
丛帝即位以后,善待百姓,望帝非常放心,就离开了蜀地,隐居西山去了。然而据说丛帝不久后便不再关心百姓疾苦,反而加重百姓的负担,在他的统治下百姓们叫苦不迭。望帝听说此事在之后非常着急,连忙赶去了蜀地。然而丛帝却命人关紧城门不准他进来,望帝只能在城门前不停地大叫着:“民贵啊!民贵啊!”后来望帝就化成了一只杜鹃鸟,飞进了城里,来到丛帝面前,对着他叫道:“民贵啊!民贵啊!”这只杜鹃鸟昼夜鸣叫不止,叫着叫着,他的声音也哑了,竟啼出血来了,杜鹃口中的血滴在地上,生出了一丛一丛火红的花朵,唤为杜鹃花。
蜀地的百姓听到城里杜鹃鸟啼鸣的声音,知道是望帝在规劝丛帝,心里十分感激这位君主。此后每当杜鹃鸟鸣叫,凄切的鸟鸣声划过天空时,,蜀地的百姓们就纷纷思念起望帝来。
望帝化为杜鹃,把自己的一片心意都托付给了杜鹃,时时啼鸣,时时想着为蜀中的百姓们。后来李商隐在《锦瑟》一诗中就写到了望帝化作杜鹃的事: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望帝化鹃为百姓啼血哀鸣的故事不断流传,在人们心中,杜鹃啼血逐渐成为愁思的象征,那火红的杜鹃花和凄切的杜鹃鸟从此成为了愁思的化身。在蜀地的另一个故事中,杜鹃则蕴含着更为悲切的情感,令人泪流不止。
温庭筠为何哀怨不止?
唐朝是锦缎生产的盛世,全国上下大大小小的织锦作坊不计其数,官办、私营皆有,每座作坊都雇有众多的女工,从事着或濯或织的工作。做工的这些女子,大多都是官府以徭赋“强雇”或和金钱“诱雇”的贫苦女儿。生产锦缎的诸多地区中,以锦城尤为著名。锦城早在蜀汉时就因管理织锦之官驻此而得名。
唐文宗大和五年(公元831年)春,锦城又新添了一批女工,她们来自全国各地,有些是在政府注了册的工匠,还有一些是出卖劳力为人佣工的贫女。锦城这个地方山峦密聚,青黑阴森的大山,如竹笋攒簇,把城里的一切都层层包裹起来。周围的峨嵋山和青城山高耸入云,如一簇簇青黛色的蕨芽,九曲萦回,冷冷地把守着群山。纵使山色多么旖旎,女工们的心头都像压着一座大山似的十分沉重。
这批新招募的濯锦女工刚到厂里,还没来得及收拾行李,就被工头催着到锦江去濯锦,晚归之后,姑娘们个个夜不能寐,都开始想家了。她们想到自此以后,每天都要早早地起床,搬着沉重的锦缎到江边去洗濯,永远无法回家,便抑制不住心里的哀伤开启默默地啜泣。
一日又一日,这些瘦弱的姑娘们搬着大把的锦缎来到锦江边濯洗。她们把锦缎铺开,抛入水中漂洗,然后又把湿漉漉的锦拉上来,抖开去。这些在风中飘舞的锦缎是如此鲜艳,像彩霞一般,而濯锦和织锦的确是身着粗布衣服、每天机械地重复着弯腰和起身两个动作女工。那些瘦弱的身影,在一匹一匹华美的锦缎之下显得如此苍白和渺小。
当大家都在赶工濯锦的时候,一位女工却突然蹲在地上开始掉眼泪了。她的手紧紧捏着一匹红艳艳的锦,亮丽的花纹,像极了蜀地的映山红。“小锦,你怎么了?”同行的女工纷纷关切地闻道。而小锦还是止不住地掉眼泪,红红的双眼一直盯着锦匹上的一朵杜鹃花。 过了一会儿,她抹了抹眼泪,呜咽地说:“看到这匹锦,我就想起了姐姐。”小锦的姐姐年已四十,但因家中贫困,远客异乡,卖身织锦,未得出嫁。女工们纷纷把目光投射在小锦手中的红锦上,那锦缎色泽如血,美艳如花。“姐姐说她最喜欢杜鹃,凄凄哀鸣,啼血染花。之前她曾织过一匹杜鹃锦,枝枝杜鹃,鲜活似血,她当时问我看了这锦有什么感受,而我当时只觉得它做工精美,却不知它浸透了姐姐多少血泪与怨诉!”
小锦说完,依旧不停地拭泪。她们想着此生的命运,便不停地感慨哀叹。然而此时天空正好飞过一只杜鹃鸟,一声“不如归去”划过长寂的天空,唤醒了姑娘们的泪腺。女工们都抬头望向四周:这锦城的山峦,青黑阴森,层层相裹,如竹笋攒簇,把女工们与亲人故乡永久地隔绝开了。“杜鹃悲鸣是在思乡,我也很想父母了……”一名女工忍不住说出了深埋在心里的想法。“杜鹃的声声‘不如归去’,都是在啼血诉怨,我们又如何能归去呢!”又有姑娘接话道。 伤心归伤心,她们手头的工作还是要继续做下去的,女工们都只能压抑着自己的情感,含着泪水拿起一匹匹的织锦开始那漫无天日的工作。不管心里多少不情愿,多少思愁,都注定要消耗在日复一日的濯锦上,埋葬在锦城阴森的群山之中。
女工们不知道,她们的身后一直有一位男子在体察她们的境遇,他在厂里看到女工们用血泪织锦,他在江边看到女工们忍伤痛濯锦,他看着她们微颤的瘦弱背影和无力的哀怨哭诉。他同情这些生命和自由被永久束缚的女工,痛恨那些黑暗无情的统治者,但是对这一切他却无能为力,他只能做个旁观者。
温庭筠带着沉重的心情离开了锦城。然而发生在这里的众多事情一直在他脑中回荡,接连几夜,他思潮起伏,心绪难平,哀怜与痛恨交加,胸中千言喷薄欲出,终于,他提笔便写下了这首《锦城曲》:
蜀山攒黛留晴雪,簝笋蕨芽萦九折。
江风吹巧剪霞绡,花上千枝杜鹃血。
杜鹃飞入岩下丛,夜叫思归山月中。
巴水漾情情不尽,文君织得春机红。
怨魄未归芳草死,江头学种相思子。
树成寄与望乡人,白帝荒城五千里。
诗成之后,他看着纸上那一行行的黑字,脑中又浮现了今日女工们濯锦的场景,心绪依旧难平。不经意间,几滴泪水悄然掉落在纸上,把黑字晕染得模模糊糊。恍惚之间,这一团黑字,却变成了一片鲜红,浸润在这张纸上。这满纸女工的血泪,飘进了温庭筠的眼里、心里······
锦城女工们无法言说的哀怨,借由杜鹃得以托付。有杜鹃凄哀的诉怨在蜀地的天空盘旋着,女工们也稍稍能得到些许安慰吧。因为更可悲的,莫过于连故乡的杜鹃这唯一的陪伴和寄托都无法拥有,花蕊夫人就是这样,永远地离开了故国,离开了故国的杜鹃花和杜鹃鸟。
花蕊夫人为何留恋杜鹃?
广政二十七年,大宋突发派兵攻蜀,蜀军由于平时疏于操练,一时难以抵挡。此时后蜀兵败如山倒的消息便传得沸沸扬扬,瘟疫一般迅速蔓延开去,整个国家人心惶惶,全国上下都认后蜀必败无疑,江山再难永固。
次年春天,后蜀帝孟昶率朝中众臣投降宋帝,他和朝臣以及众多貌美如花的妃嫔被驱赶着从成都一路押送到北宋京师汴梁,孟昶的宠妃花蕊夫人就在其中。花蕊夫人是名震天下的绝世美人,色艺双绝,有“花不足以拟其色,蕊差堪状其容”的美誉,故其名唤花蕊夫人。
后蜀亡国时,恰是春季,队伍行经成都的押送途中,遍地开满了鲜红的杜鹃花,绚烂如火,灼灼欲燃。贴心的侍女想到花蕊夫人整日愁眉不展,便精心采摘了几朵美丽的杜鹃花送给她,好叫她能提起兴致来。
然而花蕊夫人接过侍女手中杜鹃花,看着那殷红的花瓣,只是长叹了一口气。婢女安慰她道:“夫人请宽心,蜀国虽亡,但不可久沉于哀愁之中,切勿伤了身体。您看这杜鹃花开得多么鲜艳啊!”花蕊夫人神色凝重地叹道,“你可知杜鹃是思乡的象征?今日故国的杜鹃花开得如此烂漫,往后这里却不再是属于后蜀了。他日若是想见故国的杜鹃花开,想闻故国的杜鹃声啼,又何能再见呢?”说罢泪如雨下,引得侍女一同哭泣。
花蕊夫人郁结难解,还想看看故国的土地,于是启帘望向窗外。打开车帘,目光所及之地,处处开满了红杜鹃,血一般的红色深深地刻在她的心里,一朵一朵刺痛着她的心。这时一声凄哀的鸟鸣从天空划下,穿越了杜鹃花丛,到达了她的耳畔。花蕊夫人抬头望着天空,只见一只杜鹃鸟正孤独地在天空盘旋啼鸣,一直啼着“不如归去!不如归去!”,不知为何竟久久徘徊着不肯离去。
“我何尝不想归去呢?我生于此,长于此,最终却可能连长眠于此都不能够······”,花蕊夫人想着想着便又落了泪,于是关了帘子低声哭泣。
夜宿驿站之时,花蕊夫人内心苦闷不已,心事千重,愁锁眉间。夜里辗转难眠,便登到楼上独自心伤。心中感怀良多,随即在驿站墙壁上题了首《采桑子》,本欲语千言,半阕之后,竟伤不能作,下面又传来行军催促,却题不出下阕了。花蕊夫人把半阕杜鹃的哀鸣与自己的离恨一并留在了驿馆。
到宋朝后,宋太祖眼见花蕊夫人国色天香,便心生欢喜,欲试她才气,她当即题诗《采桑子》,补上了在驿馆未题完的半阕词:
初离蜀道心将碎,离恨绵绵,春日如年,马上时时闻杜鹃。
三千宫女皆花貌,共斗婵娟,髻学朝天,今日谁知是谶言。
此词脱口而出,花蕊夫人的才华尽献。这首词对于宋太祖而言,只不过证明了花蕊夫人的文采,然而它对于花蕊夫人而言,却饱含着亡国之痛与故国之思。
花蕊夫人到了赵国之后,无论赵匡胤如何喜欢她,她也忘不了后蜀,放不下孟昶。她的房间里挂的画像正是蜀主孟昶,而宋朝上下都误以为那是张仙的画像。作为他国的女人,等待花蕊夫人的终究还是亡国之徒的命运。在春光明媚的一天,花蕊夫人被赵光义一箭射杀,佳人就此香消玉殒,埋骨他乡。
她的安眠之处,没有杜鹃花开,也没有杜鹃鸟鸣。昔日留恋不止的故国杜鹃花丛和杜鹃鸟鸣,还能在梦里见到吗?
我们不禁为花蕊夫人叹息。流连在蜀地的杜鹃文化总是有一层凄哀的色彩,淡淡的悲戚令人心伤。然而杜鹃出了蜀地之后,似乎就不仅仅是凄哀的化身了,它沿着长江到了江西这个地方,人们逐渐开始关注到它的烂漫恣情了。
白居易为何喜爱杜鹃?
元和十年,白居易被贬江州。居庐山之时,正值暮春,漫山的杜鹃花开得正盛,一片殷红,染红了整个山林。那时他正在草庐旁凭栏眺望远山,不禁被这群红遍山的景象感染,触景生情,想起了远方的元稹。
元稹被贬出关时也恰在暮春,这正是山石榴盎然开放的最佳时节。同样是一片群红压山的景象,在白居易的眼中是壮阔的,但在他的眼中却是如此悲凉。元稹不由地想到自己在朝廷收到的排挤,内心怅惘,便情不自禁地吟出一首小诗叹惋自身境遇,之后便把这首小诗寄给了庐山的白居易。
白居易看着元稹这首诗,字里行间透露着友人的满腹哀怨,想着友人如此落寞,身为朋友的他便也寄了一首诗慰问他。从白居易的来信中,元稹似乎看到了一个积极释然乐天,自己也不应一直消沉,于是竟开始写信调侃这位好友。此间元白之间的书信往来十分频繁,常常围绕杜鹃说开去,半是调侃,半诉真情。
元和十一年春,已是百花齐放的时节了,尽管此刻已是群芳吐艳,白居易却一心挂怀着山石榴。他满怀期待地等着山石榴开花,等了几天,实在等不及了,索性跑到山上把山石榴移植到家中的庭院,天天好生伺候着,守着她开花。有时候他还对着花自语道,“山石榴啊,山石榴,你这西施什么时候才肯嫣然展颦呢?”
一天早晨,白居易像往常一样去庭院看山石榴,当他看到眼前的山石榴已渐渐地抽了芽,萌出了新蕾,一点一点绽开了她们娇羞嫣然的笑颜时,一时间欣喜若狂,大声在庭院里高呼:“山踯躅开花了!”然后左右奔走,欲告诉周围的人这一好消息。然而现在正值早晨,哪有人像他一样每天大早起来看花呢?
花开之喜,竟无人可分享,一丝落寞漫上了白居易的心里。他想到了之前与元稹畅谈杜鹃花的时光,不禁感慨道:“当年杜鹃花开之时,元唯独思白,今日杜鹃又红,白亦只忆元。山石榴之心,元白之心啊!”于是他当即写了一首长诗中把自己的欣喜寄给元稹。
元和十四年初,白居易被调到忠州赴任,离开江州,即意味着他要离开了平生最爱的山石榴。然而白居易实在不忍离开,他便携了江州的山石榴树,带到忠州摘种。一年之后,白居易从江州移植的山石榴在忠州的土地上烂漫地开花了,白居易再度欣喜异常,回到房间提笔便写下《喜山石榴花开(去年自庐山移来)》:
忠州州里今日花,庐山山头去时树;
已怜根损斩新栽,还喜花开依旧数。
赤玉何人少琴轸,红襭谁家合罗袴。
但知烂漫恣情开,莫怕南宾桃李妬。
诗成之后,白居易放下纸笔,视线又转移到院里的山石榴之上,陷入了沉思。这些可爱的山石榴,不受地域限制,花开依旧;不怕群芳争艳,烂漫依旧。“众多花中我唯独钟爱山石榴,正是因为它们烂漫恣情、不为外物所扰,这是我们共同追求的,你也是深深明白的吧!”想着想着,白居易不禁走向了窗边,深情凝视着阳光下那开得烂漫恣情的杜鹃花。
也许元稹和白居易就恰如杜鹃花和杜鹃鸟,你啼血,我哀红。鸟啼的血多么殷红,花就开得多么鲜艳!一呼一应之间,鲜红的血液已将鸟与花深深地融合在一起了。代表着元白友情的杜鹃,将两人的命运紧紧地联系在一起,这便是命里永铭元白影,此生难别杜鹃情吧。
饱含着元白友情的杜鹃,继续东流,漂游到江苏一带时,人们又为它注入了新的内涵。原来这杜鹃花和杜鹃鸟还是爱情的象征,承载着一段动人的爱情故事呢!
刘鹄为何化作杜鹃?
江苏镇江市南郊的黄鹤山的一座小村庄里,有一条美丽的河流,河边住着两户人家。河东边住着小伙子刘鹄,河的西边住着一户鹃子个她母亲二人。刘鹄是个年轻能干的小伙子,上山下河,打猎摸鱼,样样在行。刘鹄很会吹箫,他有一根随身的排箫,每天都要吹奏,他每次吹箫时,都会引来百鸟盘旋。鹃子是个聪明伶俐的姑娘,能纺擅织,心灵手巧。鹃子很会歌唱,她歌喉圆润,歌声甜美清脆,如百灵鸟一样婉转。她每次唱歌时,黄鹤山下的一片片杜鹃花就会深情舞蹈,灿然绽放。
刘鹄和鹃子两人一住江之东,一住江之西,共饮一江水。两人青梅竹马,两小无猜,一个吹箫,一个唱歌,百鸟为他们而舞,百花为他们而曳。
鹃子人美心美,唱歌优美,常常被人们赞叹,久而久之,皇帝也知道世间原来还有这么轻灵的姑娘。这个皇帝是个昏君,整天沉湎酒色,一听说鹃子,就迫不及待地下了圣旨,指名要鹃子进宫。本地的县太爷也势利,见皇上下了这道圣旨,就盘算着要把鹃子献给皇上。一天,县太爷直接闯到鹃子家,把鹃子抓到皇帝身边去了。
鹃子被送到了皇帝面前,这皇帝一见到她,便喜笑颜开,要她为自己唱歌织布。鹃子一直不搭理他,皇帝却还是屡屡纠缠不休,最后开始动手动脚了。鹃子满心怨恨,直接抬起凳子向皇帝砸去。这一砸,便把自己砸入了冷宫。鹃子极力想要离开皇宫,却只能任由自己困于宫闱之中,她日日神伤,愁怨绵绵,茶饭不思,整日以泪洗面,身体日渐消瘦,正如晏几道的《鹧鸪天》里的远乡游子,思家而不得归:
陌上蒙蒙残絮飞。杜鹃花里杜鹃啼。年年底事不归去,怨月愁烟长为谁。
梅雨细,晓风微。倚楼人听欲沾衣。故园三度群花谢,曼倩天涯犹未归。
长怨之人,只有鹃子一人吗?自从鹃子被抓,刘鹄就一直担忧不已,在鹃子被抓的第二天大早,他就收拾好包袱,带着自己的排箫出发了。经过十来天的跋涉,刘鹄终于来到了皇宫前。然而皇城偌大,他无法知道鹃子具体的位置。他在城门边不停徘徊,急着想进去,然而这里高墙深锁,又到处都是卫土,根本无法进入。着急之间,无意间摸到了排箫,便立刻开始扎风筝,他要把排箫绑在风筝后面,借助风把排箫吹响,让箫声飞到鹃子的身边。
鹃子这时正昏昏沉沉地躺在床上,一听到熟悉的箫声,她马上想到是刘鹄,于是赶忙跑到窗边向天上看去。她一眼就看到了那熟悉的排箫在天空中飘飞,刘鹄终于来了。鹃子欣喜不已,便唱起了家乡的歌。凄楚的歌声在皇宫飘转,一路飞跃了宫墙,进入了刘鹄耳朵里。听到这熟悉的歌声后,他悲喜交加,无法进入皇宫救出鹃子令他深感痛苦。
自此刘鹄每日都倚在宫墙边哭,眼睛哭红、眼泪哭干之后,他变成了一只杜鹃鸟,振翅而起,就跃过了高高的宫墙,飞到鹃子身边。鹃子看着这只从窗外飞来的小鸟,觉得莫名地亲切,不禁对它说起了自己的心里话:"鸟儿,你要能带我飞出去该有多好啊!"说完就吐血了,鹃子的身体变成了一朵杜鹃花。小鸟衔着这朵杜鹃花,飞出了宫,一直飞到了黄鹤山下,把这朵杜鹃花栽在了鹃子家门口。从那以后,那里就开出了一片美丽的杜鹃花,最美的是鹃子变成的那株"五宝绿珠",它有五个瓣,花心有一颗碧绿的珠子,是杜鹃花中的珍贵品种。
多年后,这里建了一座鹤林寺,庙里有一座杜鹃台,杜鹃台上种满了杜鹃花,其中有一株"五宝绿珠",开在花丛中,娇艳欲滴。每当清晨和黄昏时,总有一群小鸟在花台上空飞舞,其中一只鸟偏爱停留在那株"五宝绿珠"身边,绕着它翩飞鸣叫,声音恰似排箫一般凄楚。两人生前的相互翘首与思恋,化做花鸟之后得以续传。此后杜鹃鸟就一直伴着这朵杜鹃花,时而欢吟,时而哀鸣,终身守候在佳人之侧。
这段凄哀而美好的爱情佳话在江苏百姓的口中流传着,人们纷纷把杜鹃当做美好爱情的象征。然而同样在江苏的金陵,杜鹃却染满了义士的鲜血,传递着一片忠贞之心。
文天祥为什么一心向南?
景炎三年冬(公元 1278年),此时已是十二月,隆冬时节人烟稀少,枯木凋零,绚烂的杜鹃花已经暂时销声匿迹,寒气迫人。天地间似乎都充满着一片肃杀之气,因蒙古人步步紧逼,南宋江山已是风雨飘摇。
那时的文天祥,这位在江西坚持抗击蒙古兵多年,为朝廷鞠躬尽瘁的南宋左丞相,正在军营与众将士商议要事。营帐里生着炉火,勉强带来几丝抵御寒气的温暖。文天祥一直以来都主张顽强抵抗,然而他身边的诸将士却纷纷对南宋朝廷失去信心,无心再战,都试图劝说文天祥向元投降。然而面对文天祥的大义凛然,这些将士一个个面露难色,愧疚感袭来,此刻他们的心情也十分复杂,全都低着头叹着气出了军营。
此时大营里只站着满面愁容的文天祥。他慢慢走出营帐,在苍茫夜色中仰望着天空。看着夜空的点点繁星,他不突然想到了杜鹃花,这个季节想必杜鹃花已经漫山遍野地开放了吧。在他心中,红红的杜鹃,就是血色忠义的象征,是他内心永恒的追求。思绪飘飞,文天祥又想起自己当年因科举一举成名,自己为官多年,为国为民,与奸佞之人相抗,不死不休,却终究未能挽救朝纲,如今祖国河山已经沦陷于蛮夷之手,不免心中憾然,忧愁一时涌上心头,疲乏与迷乱使他不自觉地瘫坐到地上,竟然迷迷糊糊睡着了。
次日,巡逻的士兵经过这里发现睡在营帐外的文天祥,连忙叫醒了他。文天祥缓缓睁开眼睛,恍惚地问道,“我这是哪里?”那士兵连忙回答,“将军这是军营啊!你怎么了?我看到您睡在帐外,就叫醒了您。”听了这话,文天祥记起了昨天夜里他在想红杜鹃,然后就迷迷糊糊睡着了,梦里隐约来到开满红杜鹃的山原,山中回荡着杜鹃鸟唱的凄凉小调。
此后不久,由于部队里副将叛变,南宋军队中了埋伏,全军覆没,文天祥兵败被俘。那时押送文天祥的船正行驶到了金陵,但是那天离他被俘已有好些日子了,他便向身边押送他的士兵问道“这是哪里?”士兵撇了他一眼,答道,“金陵”。
“金陵吗?现在还是在南宋的国土之内。”文天祥自语道。不知为何,虽要就此北去,此时的文天祥还是感到一丝庆幸的。他叹了一口气,各种思绪在脑中交杂,于是他找来纸笔,有感而发,写下了《金陵驿其二》:
草合离宫转夕晖,孤云飘泊复何依!
山河风景元无异,城郭人民半已非。
满地芦花和我老,旧家燕子傍谁飞?
从今别却江南路,化作啼鹃带血归。
诗稿完成,他便站在船头反复吟诵,全然不顾押送的士兵朝他投来的恶意目光。望着苍茫的江水,吟诵着此生的心志,这算是在向南宋朝廷正式告别吧!此番北去,他知道自己终将以身殉道。
被押送至元大都的文天祥,随后几年多次拒绝元朝廷各级官员乃至大元皇帝忽必烈的亲自劝降,每次他都慷慨地对试图劝降他的人说:“忠臣不事二主,失节事大,何况蛮夷?南国杜鹃可明我心!”元朝廷最终只得放弃,于是下令将他处死。
行刑当天,原本万里无云的蓝天骤然间迸裂,天空中轰雷滚滚,暴雪白茫茫连天涌下,雪地撒下了猩红的热血。冬雷炸响,电光裂破长空,一声巨响,怪诞的刑台燃起了熊熊大火。据当地百姓所说,大冬日的,冻土中居然绽放出一朵朵鲜嫩有力杜鹃花,漫山遍野红腾腾的,狂风怒吼吓不倒,像极了中华民族历史上舍生忘死忠勇为国的仁人志士们洒下的汗水与鲜血!彼时,一只红羽的杜鹃从花丛中飞出,在刑场盘桓三圈之后,尖鸣一声,仰首振翅,头也不回地南飞而去。
文天祥终于如愿化作了南飞的杜鹃,捧着一腔忠情,带血而归。南归的杜鹃,把一片忠贞带回祖国,将杜鹃文化洒遍了神州大地。杜鹃啼血,吐露忠贞,成为天下忠义之士的追求。
杜鹃花里杜鹃啼,杜鹃声里杜鹃红。承载着愁思、哀怨、思念、友情、爱情、忠义的杜鹃,由长江头走向了长江尾,最后在整个中华大地深深扎根下来,成为了人们的心灵家园的精神寄托。人们在杜鹃里寻找感情共鸣,使得杜鹃逐渐走进了人们的心里,不断凝聚情感,最终成就了中华大地上的那一片殷红的杜鹃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