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爱玲曾说:“因为懂得,所以慈悲。”
懂得,是体谅别人的不易,替他人着想。
只有将心比心,才能够善待他人。
一个人最高级的修养,莫过于将心比心的善良。
1
将心比心,方得人心
每个人都有不为人知的难处和心酸,只有将心比心,才能体谅他人的不易,看到这个世界的更多面,留下更多的美好。
朋友小舒有一次和住院的妈妈,深夜到医院附近的小餐馆吃饭。
小餐馆里已经没什么人,就只有她们这一桌了。
小舒点了几个菜,妈妈都没怎么吃得下去。
当小舒说回医院的时候,妈妈却让她再坐一会。
小舒不知道妈妈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但还是陪妈妈坐着。
过了一会,在厨房里清洗餐具,准备结束一天工作的老板走了出来,满脸大汗。
妈妈对他说:“不好意思啊,你做的菜很好吃,只是我病了,胃口不是很好,所以剩了这么多。”
老板听后,愣了一会,笑着说:“那就好,听到你这么说,我就放心了。”
原来,妈妈特地留下来,就是为了跟老板说这句话。
她是担心老板看到这么多的剩菜,会怀疑是自己的厨艺不好,心里难过。
那一刻,小舒为自己有这么一个温暖纯良的妈妈感到骄傲。
这世间的温暖和美好,正是由这些善意的瞬间一点点组成的。
梵高曾说:每个人心里都有一团火,路过的人只看到烟。
人与人之间,之所以会互相为难,往往是由于无法将心比心。
曾看到过一幅引人深思的图:
一个人指着他面前的数字,说这是6,而站在他对面的人,则坚定地说这是9。
两个人为此争个不停,其实两个人说的都没错,但却都无法说服和理解对方,甚至因此互相为难,因为他们都只站在自己的角度看问题。
人生百态,站的位置不同,角度便不同,看到的和感受到的自然也千差万别。
为了赚钱而忍气吞声的男人,在旁人眼里是懦夫,在家人眼里是大丈夫。
人与人之间,最难的是将心比心,最可贵的亦是将心比心。
2
与人为善,就是与已为善
杨澜曾说:“你要相信善意的力量,在我们能力范围内,善意地对别人。善意就像空气一样是会流通的,到时会有正面的能量还给你。”
一个人,越懂得将心比心的善良,就越能拥有最美的遇见。
《论衡·福虚篇》中记载了一个故事:
在一次宴会中,楚惠王在用膳时发现菜中有水蛭。
这时,如果当场雷霆大怒,追究起来,那厨房的一干人等,都得掉脑袋。
楚惠王想到众生皆苦,每个人都不容易,便不想为难他们的无心之失。
但如果被众人发现此事不追责,就是罔顾律法。
思来想去,楚惠王把水蛭吞食了下去,之后肚子不舒服,吃不下东西。
身边的心腹大臣一问,知道事情的前因后果后,当即叩拜说:君王具有如此仁德,上天一定不会让你受伤害。
当晚,楚惠王如厕后,觉得身心通畅,就连之前一直折磨他的腹部病痛,也一并消失了。
原来,楚惠王吞下去的水蛭,本身就有很高的药用价值,又在阴差阳错中,吸走了他腹中淤积多年的血块,这病也便不治而愈了。
正所谓,人有善念,天必佑之。
在生活中能时时设身处地替他人着想的善人,必定能在以后的日子里被岁月时时眷顾,被他人温柔以待。
人,无法完美无缺;事,无法尽如人意。
多一分理解和宽容,就能少一点误解和后悔;
多一些将心比心的善良,生活就会回馈给你多一分的惊喜。
3
让人舒服的程度,决定了你的高度
你身边有没有这样的人,他们也许相貌平平、也许默默无闻,但人缘却极好?
他们身上总有一种特别的魅力,让人觉得亲近舒服,让人情不自禁地卸下心防,真诚以待。
其实,这种魅力就来源于他们总是能够细心体谅别人、与人为善。
决定一个人人生高度的,从来就不是相貌,不是学问,也不是财富,而是他根植于内心的善良,以及懂得将心比心的待人之道。
修养越高的人,越能和善地对待身边的人、事、物,处处让人感到舒服。
试问,谁又会不喜欢与这样的人来往呢?
于是,他们总是能得到贵人的欣赏、旁人的好评、福人的相伴。
万千世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旅途,能在匆匆前行之时,依旧看得到别人的难处,愿意伸手拉一把,这何尝不是一种人生修行?
我们可以一无所有,却不能丢掉善良;
我们可以有所追求,但不能无视他人。
做人,最重要的是坚守住善良,将心比心地对待他人。
如此,世界宽广辽阔,人间花好月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