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九点半左右,我如往常一样。家里的电饭煲启动,关门,去菜市场买菜。
来到熟悉的市场,菜摊,鱼摊,肉摊先逛上一圈,心里大概有谱,今天做什么菜,用什么配料,然后回到入口,开始一家一家买今天的菜。这是我的买菜习惯。
有人肯定先确定菜色,才去买菜,他们说这样高效节省时间,曾经我也是这样的。
但是我想告诉你们,比买菜做饭更有趣是绝对不会发生在高效机械的买卖交易中。那么也不会知道今天发生的这件事。
我们这里的市场非常“与时俱进”,每一个摊位都可以微信支付。小到几毛钱的葱蒜(不过我们市场葱蒜好像不要钱,买菜都是大把送),大到百来块的海鲜都可以。非常方便,对于我这样不喜欢各种零钱的现代煮妇来说,真真是贴心。
但是就是这样便民的结算方式,也有人在动歪心思。听菜摊的阿姨说,昨天有三个年轻人,两女一男来买菜,买了十几块的菜,微信结算的时候,阿姨没注意。等他们走了,阿姨一看微信,十几块变成一块多,小数点往一位,这亏损真的不止“一点”啊。阿姨还跟我说,隔壁的鸡痰,对面的鱼摊也有这样的遭遇。说实话,当下我是非常气愤的,“这些人太可恶了,省了十几块钱,能撑死他们吗?占这些长辈们的便宜,能有多开心。”
这个阿姨并不是多嘴的讹传之人。也是热心肠,我特别喜欢她,每天都要在她这里买点东西。虽然她的菜不是最新鲜,品类最多,但是,无论我买多少菜,都送我好多葱啊,小米辣。而且还会帮我消土豆皮。我就是这么容易满足的人。
最重要的是阿姨是个心胸豁达之人,有一次我口语,把她的儿女认成外甥,引起了尴尬。因为阿姨每天起早贪黑,进货,铺货,卖货。没有在形象管理上下太多的精力,所以比较显老点。如果不是她的大气化解尴尬,说实话,我真的不敢再光顾她的小摊了。
我听过这样一个观点:菜市场是父母辈们的习惯,他们习惯在这里讨价还价,迎来送往。这里商贩多是附近的邻里,人情味大于“烟火味”,多送你几个葱,再送你几把香菜都是常有的事。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友好就是那么简单,是非常美好的地方。
但是,就是在这么民风淳朴的氛围下,发生这样的事。说实话,真的挺寒心。
我回到最后一个肉摊,在等待切肉的时间里,跟猪肉摊的朱姐讨论这个事情。朱姐说,有时候她也会怕遇到这样的事情,因为高峰期的时候,客人多,有的客人付微信也不主动给她看,她忙起来也会忘记,等不忙也会赶紧拿手机来看,有没有收钱。说实话,那时候也不知道收没收是不是。
其实我的记忆力不好,我也经常忘记拿菜,好几趟了,经常回到家才想起来鸭肉切好忘记拿了,但是我从来不会担心老板会私吞或者会变没,这是一种莫名的信任,也是一种约定俗成的习惯。我也有一次跟猪肉摊大姐聊的太开心了,结果忘记算钱了,走到菜市场门口突然想起来又也会折回去,结算完毕心里才安心。
我记得那次朱姐说,我不是有她微信直接付就行了,还要跑回来,我那时候还真的没想到,只想把钱还回去。
说实话,这样的小事可能每天都在发生,并不具备任何的新闻的价值。但是对于我个人而言感触是非常深的。
市场商贩基本都是上了年纪的叔叔阿姨,他们没有多少文化,除了出卖劳动力之外,也没有其他更好的谋生方式,设置一家十几口人就指着这样单一的收入,发生这样的亏损,真的是挺郁闷的吧。
当然也没必要悲天悯人,小概率大损失的事件毕竟发生过一次,大家就容易有戒心了,所谓吃一堑长一智嘛。这或许是陌生的距离感原因之一吧,后来,我也就学着去接受这种距离感,更喜欢去探究这背后的故事。
但是我的心里还是存在一个神反转。我希望明天听到阿姨说,那几个年轻人失误了,回来把钱给结了,把这个失误变成美谈,传为佳话。
我是一个习惯性乐观患者,凡事都习惯往好的方面去想。因为我知道一味的抱怨悲观责备的对待已经发生的事情,没有办法改变任何的状态,反而让自己陷入一种可怕的负能量的境地里,身边所有的事情都越来越糟糕。但是当局者迷,她并不自知。
著名的吸引力法则就很好的诠释了这个原理。你是什么人,就会吸引来什么样的人: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嘿,那三个年轻人,这价格的一小点,是节操的一大步。古人云: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善待这个世界的人,才会被这个世界温柔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