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潮》观后感
关于浪潮,开始时文格尔先生说“纪律铸造力量”、“团结铸造力量”和“行动铸造力量”。这就是所谓的集体主义的益处吧。正如涛哥所说,看上去谁都没有错,那是现今我们不断推崇的集体主义有错吗?
由此,我特意在网上查了关于集体主义的较官方介绍——集体主义的概念是斯大林在1934年7月,同英国作家威尔斯的谈话中明确提出来的(《和英国作家赫伯特·乔治·威尔斯的对话》)。他说:“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并不否认个人利益,而是把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有机结合起来……”。他在谈话中提出“个人和集体之间、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之间没有而且也不应当有不可调和的对立。不应当有这种对立,是因为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并不否认个人利益,而是把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结合起来。社会主义是不能撇开个人利益的。只有社会主义社会才能给这种个人利益以最充分的满足。此外,社会主义社会是保护个人利益唯一可靠的保证。”(百度百科)
在关于集体主义的描述中并没有看到关于排异的字眼。然而在浪潮中,排异是非常明显的特征。从一开始卡罗没有穿白衬衫开始,因为大家都穿白衬衫,所以没穿白衬衫就要被嘲笑,被另眼相待。没有做浪潮问候的姿势就不可以进场等等。所以,浪潮并不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集体主义。这种伪集体主义有很多,比如说今天寝室有3个人不想去上课,这时第四个人想去,他甚至会被各种嘲笑居然还会去听课之类的或者说我们是一个寝室的什么活动都应该要一起。但是,想去上课本身有错吗?只是因为和所谓的团体的选择不一样就会被排异,被讽刺。这大概就是人的劣根性吧。
那么为什么浪潮会轻易的兴起呢?它带给大家一种怎样的感受?我设身处地的想了一下,对大多数人来说,应该是渴望同质化。同质化能带来什么?电影中有人提到他感觉浪潮让他生活有了意义。其实就是感觉自己有了一个标签吧,从原来的什么都不是,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到加入浪潮,是浪潮的一分子,就仿佛有了归属感。我想这其中的大部分人都是内心较为脆弱的人,内心强大的人可能更加渴望不同,自己能够成为特别的那一个。他们足够坚强所以不需要通过群体的力量来保护自己。
我觉得电影中内心脆弱的人让我印象深的就是蒂姆和卡罗的那位好朋友(忘记了名字)。关于蒂姆,他在家里被家人忽视,在外面是软脚虾。他的狂热,从他一开始爬那么高的地方喷浪潮的标志开始就已经初见端倪了。最后大家都有目共睹我就不多说了。我想说的是卡罗的那位好朋友,她出场的时候是文格尔先生让她发言。看得出她其貌不扬,说话也畏畏缩缩。她不像卡罗那样自信,长得也漂亮。我相信在她的心理一定有对卡罗的嫉妒,所以在卡罗和她男朋友吵架的时候说出卡罗从不关心她有没有男朋友的事。她的心理在当下实在是在正常不过,一个长得不怎么样的,性格较内向的女生,对一个漂亮自信有爱她的男朋友的另一个女生总是有着一份隐秘的敌意。就算她们是朋友。但是,在浪潮这个群体中,因为卡罗的“与众不同”,所有人都排斥卡罗,甚至让这位普通的女生有了超过卡罗的机会,可以光明正大表达对卡罗的敌意的机会,这当然会让她得到满足感,和前所未有的膨胀感。甚至开始不断“勾搭”卡罗的男友。
这些心理都是在现实生活中随处可见的,所以当出现这样一个群体让这些“弱者”融入进去,得到平等待遇的时候他们确实难以自拔。可是,这个群体真的好吗?它的作用真的是表面所看到的让“弱者”也受到公平待遇吗?我想不尽然,它并没有改变“弱者”,那些内心脆弱的人依旧内心脆弱,看上去他们得到了平等的待遇,他们好像自信了起来,好像获得了新生。但那些只是群体力量给他们的一种虚幻的感受,他们并没有真正的内心强大起来,所以在文格尔先生最后说完这段话之后他们会彻底崩溃。
其实本身集体主义是没错的,但集体主义并不是表现为相同的衣服,相同的标志,相同的手势。这是伪集体主义。那些东西并没有任何意义,只有共同的目标和信仰才能让一群零散的人聚集在一起,才能发挥出集体的力量。比如说搏击俱乐部里面,他们也有一点个人崇拜的影子,也是不断的扩张这个团体,但我觉得他们是靠信仰聚集在一起的,所以那不能叫做一个错误。涛哥也可以看看这部电影,绝对不比浪潮差。还有就是,我听到有人说中国的校服什么的,这个和浪潮统一衣服并不一样。在浪潮中,他们统一衣服能给他们带来强烈的归属感和不自觉的排异。中国校服显然没有这种功能。
最后想说的是,浪潮结局有点突兀,我个人认为还要花更多一点的笔墨来刻画蒂姆这个人,让最后他的枪击更加合理,而不是让人感觉过于戏剧化。其他方面还是很不错的。对于涛哥最后说的,这里面好像没有一个人做错了,却酿造了一个悲剧。我个人认为,这个伪集体主义团体就有错,它本来就不应该出现。它不应该成为“弱者”的保护伞,这个弱者指心理脆弱的人,并不是社会地位方面的弱者。
——今天在历史课上演讲,嗯,感觉语速太快了。比以前心态好很多了。有健全的人格最重要!有点想看一些社会学的书了,不过买的好多书都没看。一定要看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