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进中举》是一篇老课文,但过去教学中,只依课文教人物,所以对于“范进”之形象也只停留于“痴迷科举”的简单理解。但在新部编本教材中,《儒林外史》作为必读书目,倒也促使自己去原著中了解了范进完整的事,这才发现,从《儒林外史》整部书的角度再去看范进,倒也能窥得“儒林”的一些远近高低。
上课前照例,翻看了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教师教学用书语文九上》,在《范进中举》一课的资料链接中对范进的人物形象有如下的分析:
初读分析,觉得颇有道理,于是想着把原文找出来,上课让学生读一读,品品吴敬梓是如何塑造一个“无知又无耻”的范进的。也许是版本不同,翻阅了手头有的几个版本和网上查阅,发现现今流传的《儒林外史》版本中的第四回并无资料中的原文,只在《第七回范学道视学报师恩 王员外立朝敦友谊》中找到了关于苏轼,范进和少年幕客有着这样的对话:
内中一个少年幕客蘧景玉说道:“老先生这件事倒合了一件故事。数年前有一位老先生点了四川学差,在何景明先生寓处吃酒,景明先生醉后大声道:‘四川如苏轼的文章,是该考六等的了。’这位老先生记在心里,到后典了三年学差回来,再会见何老先生,说:‘学生在四川三年,到处细查,并不见苏轼来考,想是临场规避了。’”说罢将袖子掩了口笑。又道:“不知这荀玫是贵老师怎么样向老先生说的?”范学道是个老实人,也不晓得他说的是笑话,只愁着眉道:“苏轼既文章不好,查不着也罢了,这荀玫是老师要提拨的人,查不着不好意思的。”
细读这段文字,品品内中含义,似与《教师用书》中的解析有所不同:这段话的背景是中了进士后的范进,被点山东学道,周进拜托范进照顾下他曾经的一个学生,叫荀玫,所以范进到了任上想起了老师的交代,在生员的卷子中翻找荀玫此人的卷子,“查遍六百多份卷子”也没有查到,很是苦恼。这时旁边一个少年幕客就和范进开了一个玩笑。笑话中苏轼其人,不必多言。何景明谓谁呢?何景明,明初文坛四杰之一,前七子之一,想来在明代初文坛的地位也是颇高的,在醉后吐此一言,说苏轼的文章“该考六等”,在明清时期,考列六等是最差的成绩,是要被开除生员资格的,想来这也是何先生的酒后醉言了,但一边的老先生却不知苏轼其人,只以为苏轼与何景明有何过节,只把名字记下,等着审卷时把他判为六等。当然,这位老先生必然是白等的咯,蘧景玉本是借此故事玩笑范进的,竟不知范进果如故事中的老先生一般,亦不知苏轼为何人,还说:“苏轼既文章不好,查不着也罢了,这荀玫是老师要提拨的人,查不着不好意思的。”今人读来不免喷笑,暗暗鄙视范进的“孤陋寡闻”,可这“无知”的范进为何就能写出“一字一珠”的文章呢?读至此,忽然联想到原著前文描写魏好古求面试一段:
那童生跪下道:“求大老爷面试。”学道和颜道:“你的文字已在这里了,又面试些甚么?”那童生道:“童生诗、词、歌、赋都会,求大老爷出题面试。”学道变了脸道:“当今天子重文章,足下何须讲汉唐?像你做童生的人,只该用心做文章;那些杂览,学他做甚么?况且本道奉旨到此衡文,难道是来此同你谈杂学的么?看你这样务名而不务实,那正务自然荒废,都是些粗心浮气的话,看不得了!左右的!赶了出去!”
从此段周进的言语中,我们可以明显读出,在周进这类奉守儒学,依靠科举举业的老儒生眼中,诗词歌赋那都是“杂览”,是不入流的,是不务正业的,而真正的学问就是研究“四书五经”,用心做文章。看来,范进这个“模范儒生”不知苏轼,也是情有可原的。明清时期,为了加强封建帝王专制制度,对于文人的思想禁锢是非常严厉的,莫说苏轼了,正如周进所说“足下何须讲汉唐”,可见汉唐时期的诗赋文章可能在当时都被列为杂项,专注科考的生员自然鲜少去了解,如此背景之下,范进这个34年一心一意埋头科考之人,确是练得一手的好文笔,但可惜连苏轼也不知啊!由此可见,这哪是范进的无知啊,分明是科举坑人啊!
这科举的坑点还不止这一处,看看当时主考官是如何阅卷的吧:
由此段文字可知,童生进学的三个必备条件是:一、能遇到一位有能力读出你的才学的考官;二、能让这位考官愿意审读你的试卷;三、还得让老天让这位考官有时间,有耐性读你的文章。这种天时、地利、人和都具备的运气,有人两三年便遇上了,有人二三十年才能遇到,还有人一辈子都遇不上。更坑的还是这种类似买彩票中大奖的考试,还没有年龄限制,这就意味这让许多人一辈子都抱着希望,为了“中”这一张升官发财的科举彩票而奋斗终身。当然,也有不需要这三个条件便能进学的童生,比如说荀玫,只要有老师一句话,自然就有人翻遍全部的童生卷,只怕寻他不着啊。
其实从整书阅读的角度看,吴敬梓在对周进、范进之流,言语中虽有讽刺,但却不狠辣,更多流露出是对他们的同情,周进的一哭,哭出了多少同病相怜的生员的心酸和委屈;范进的一疯,又道尽了多少了世态炎凉人情冷暖。因此在《儒林外史鉴赏辞典》一书中是这样评价的: “吴敬梓之所以对如周进、范进这些被讽刺的对象,时时地流露出同情和谅解,其根本的原因,在于吴敬梓对社会的深刻的认识。他把罪恶与堕落的责任主要归于社会制度,尤其是八股取士的科举制度。”
如此再看《范进中举》中范进的言行,确实“无知”,但也是社会制度和生活环境所迫,但若仅凭范进和张乡绅之间的虚与委蛇,和他丁忧时到汤知县处吃的虾丸而断定范进“无耻”,总觉也委屈了“范进”,毕竟他也只不过是那个时代的一个普通人,一生没有什么大志,只求得升个官发个财罢了,和“儒林”中的那些个真小人相比,范进也只是一位屈从于那个时代的“闰土”罢了。
学生课后评论片段:
我认为周进中举是一场悲剧。鲁迅先生曾说过:“悲剧就是把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给人看。”周进在科举考试上挣扎了几十年,每次考试都失败,一次次摧毁了他对于未来的期望,就像叮了药饵的苍蝇,垂头丧气,绝望难受,也让他从一个踌躇满志的少年渐渐蹉跎成一位低头陪笑,满脸沧桑的老者。但越是得不到的,越总想再试。但他没有想到的是,他所追求的这虚无的功名利禄却永远埋没了他的青春和才华。在经历了失败痛苦,受尽世间白眼和嘲讽的周进,一个白发苍颜的老头,终于考得了举人。但迎接他的是腐败的吏治和虚伪的礼教,让他往封建的沼泽又再次迈进了一步,最终无法自拔。最终颤颤巍巍站于朝堂之上的已不是意气风发,指点江山的国士之才,而是一个唯唯诺诺,愚钝无知的古稀腐儒。这一生的科举,把他最宝贵的青春,勇气,梦想统统摧毁,哪怕入朝为官,也只徒留一个被禁锢了思想的躯壳,这难道还不是个悲剧吗?
——901班 徐琦凯
初读范进,觉得他是一个因为当时没有文采所以才到54岁考上了秀才,他给我留下最深的印象,便是中举后的喜极而疯。二读范进,才发现他的考不中是因为当时科举制度的不合理,让他沦为了科举的奴隶,本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但都被《四书》《五经》拘束得只知“读书写文章”。三读范进,才发现范进是被周围环境异化的一员,他身边有胡屠户这样的老丈人,有只图名利的邻居,让他更加疯狂的追求科举将会带来的“咸鱼翻身”,如此的范进已经失去了自己的灵魂,而或许只有这样的老人才是那个时代朝廷所需要的朝廷命官吧。或许这就是科举真正可怕之处,把明清两朝“真我“的灵魂,皆被这科举一吸而空了。
——902班 张超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