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是学生成长过程中一个重要的“分水岭”,因为中考成绩将决定一个初中毕业生上普通高中还是职业高中。如果上普高三年后要选专业,上职高的话马上就要选择专业。只要面临选择就会引发思考,当学生开始面对“何去何从”的问题时,他们也就不得不从无忧无虑的孩童变成开始思考人生的少年。虽然大家都知道“适合的才是最好的”,但究竟怎样才算适合?要为这些正处于有着自我突破的愿望又略带迷茫的初中学生提供指导,给他们的人生一个大概的方向,需要从初中学生生涯规划工作的特征和切入点等方面进行深入细致地探讨。
一、初中阶段开展生涯规划的特征分析
要做好初中生涯规划工作,首先要梳理分析初中阶段学生对人生和职业的认知程度、认知特点、信息来源、限制因素等多个方面的特征。
1.对职业的认知由模糊变得清晰
如果问一个小学生,“你长大了要做什么工作?”大多数情况下得会到像这样的回答:我想做科学家、教师、医生、解放军……但,基本相同的问题,如果去问一个比较成熟的高中生,他可能会回答:我想做像袁隆平那样的水稻育种专家、我想做一名眼科医生、我想研究材料科学、我想当高中生物学老师……而初中阶段的学生,则处于这两者之间——知道一点,但但知道得又不够全面准确。初中阶段的孩子会在老师、家长、同学、朋友、媒体(比如电视、电影、网络)、书籍的影响下,对职业认知由一种模糊的轮廓而逐渐变得较为全面系统。
2.家庭对孩子的影响很重要
一般而言,和孩子接触最多的是家长,孩子最熟悉的职业往往也是家长从事的职业。比如,父母在军队工作的,孩子对军人的工作内容和工作要求的就解得比较多;父母是教师的,孩子对教师的职业属性了解得也就比较深入。家长的“朋友圈”也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的生涯规划,比如在家庭聚会上交流的话题很多就与各自的工作有关。这些都是影响孩子“思考人生”的天然资源。
另一方面,家长的视野高度往往能影响孩子生命的高度。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在有些地方还存在着这样的情况,孩子初中毕业后就不继续上学了。其实不论成绩好差,是上普高还是上职高,继续求学总能给孩子更多的知识储备和技能培养,对孩子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都有作用。然而,这样的家长对孩子接受教育的意义和价值连最起码的认知都没有,更不要去谈科学有效地生涯规划指导了。而有些家长则高瞻远瞩,积极为孩子的成长规划提供帮助,并在经济承受能力的范围内为孩子成长提供一切支持——小到兴趣培养、大到考研留学。
3.学习成绩决定选择的空间
实事求是地讲,因为中考后的不同去向,初中生涯规划必须建立在学习成绩这个客观的基础上。毕竟当下的社会,科技迅猛发展,对劳动者知识文化水平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什么样的岗位必须具备怎样的专业知识。比如医生、律师、工程师等,不是谁想去做都可以的,必须经历系统严密的专业训练。所以,面向初中学生的生涯规划,离不开文化成绩这个前提条件。将来适合走学术型道路的孩子,自然要往普通高中的方向努力,而达不到学术型要求的孩子和喜欢动手实践的孩子则要往应用型人才的方向努力了。
二、初中阶段开展生涯规划的行动切入
站在初中学生个体的角度而言,生涯规划可以简要的归纳为几个问题:我想做什么、我能做什么、社会需要我做什么……站在学校教育的角度而言,就是帮助学生知道职业的门类、不同职业门类对人才的技能要求、不同职业人才的社会需求量、学生自身的性格特长等,进而在这样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朝向适合自己的方向努力。
1.客观的职业认知
初中三年,学校可以有计划地帮助学生了解将来可以从事的职业。比如初中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容易接触并能够形成感性认识的职业门类——公务员、教师、律师、医生、护士、主持人、作家、翻译、会计、工程师、演员、模特、导游、司机、厨师、木工、瓦工、服务员、营业员等等。
一般而言,学生能够知道这些职业是做什么的,比如医生是治病的、司机是开车的、警察是破案的、厨师是烧菜的……而具体到医生这个职业,在初中学生的心目中可能就是在门诊看病、在病房查房、在手术室做手术,而至于医生这个职业究竟有哪些具体的分类、要学习哪些学科、要做怎样的研究可能就不是特别清楚了。
结合初中学生的认知特点,可以邀请相关领域的专业人士来校开展活动如专题讲座;也可以带领学生参观不同行业的工作现场,如参观生产车间、养殖基地、科研院所等。如果站在将来就业的角度,还需要让学生大体了解社会对某一职业的未来需求,以帮助学生形成恰当的职业期待。
2.充分的自我了解
曾有人讲,如果一个人工作的内容正好和他的兴趣吻合,那么这个人在工作中一定是幸福的,这样的人往往也容易获得工作上的成功。所以,除非没有选择的余地,一个人在开展自己的生涯规划时,既要认真了解职业门类也要好好分析自己的性格特点和兴趣爱好等。举些例子,色盲的人不能从事化学分析、近视的人不能报考飞行员、看到血就要晕的人大概当不了外科医生、不喜欢儿童的人一定成为不了好的老师……
为什么要从反面来列举这样的例子呢?因为对学生而言,将来能从事什么工作、能做好什么工作,实际上是很难说的。但什么样的身体条件、学习能力、性格特征一定不能做什么工作,倒是比较容易理解的。就比如享誉全球的华人侦探李昌钰,十八岁那年考上了海洋大学,同时却发现中央警官学校招生,学费全免且倒贴生活补助,将来工作也有保障,就选择了后者。这成了他“神探”之路的起点,但在李昌钰十八岁的时候,估计他自己根本没有预测到他后来的人生将取得的成就。
3.人生的目标引领
在初中毕业的时候,学生之间会发生第一次“分化”,一部分学生考上普通高中,暂时可以不用考虑职业选择。在普通高中的三年里面,学生会继续发生“分化”。以江苏高考的最新方案为例,3(语、数、外三门必考)+1(物理、历史选一门)+2(化学、生物、政治、地理四门学科中选修两门)。在分班选科的时候,学生往往是从两个角度做出决定的,一个角度是为了高考“出线”,我回避掉不擅长的科目;另一给角度是为了我的理想,我选择必须要考的科目。
然而,在还达不到高中的分班选科阶段的初中学生,对于生涯规划就还比较宏观和笼统。此时,可以告诉学生想要成为像李昌钰那样的探案高手,可以在高考时报考警官学院,但在初中阶段只要好好锻炼身体、学好功课就可以了。当然可以多读读李昌钰写的书,或者福尔摩斯什么的。所以初中阶段的生涯规划,对于能够考上普高的学生而言,可以成为一种目标引领,通过职业生涯规划,让他们对自己的梦想越来越清晰,从而激发为梦想而努力的动力。
4.前置的兴趣培养
对于中考以后,到职业学校上3+4、3+3、对口高考、五年制大专、三年制中专的学生而言,初中阶段的生涯规划,实际上就成了一种兴趣的培养。学习成绩的变化并不是一朝一夕的,几乎每个孩子都能清晰地知道自己的成绩属于“几斤几两”。当考上普通高中没有希望的时候,生涯规划可能能够给他们一种切实可行的希望。他们也会不由自主地往这个方向上去靠。他们会对有相同或相近“追求”的人产生好感,他们会聚集在一起讨论他们感兴趣的那个专业。
为帮助初中阶段开展生涯规划,当然也有吸引生源的因素包含其中,一些职业高中学校和初中学校开展合作,组织初中的学生到职高深度体验——体验职高课程、职高的实训基地、职高学生毕业后的工作场所、了解不同专业的工作内容和职业前景等等。不少学生就是在到职高体验之后找到了自己感兴趣的方面,经常性地阅读与之相关一些工作书籍,甚至有的同学还跟到职高参加那里的活动开展。从毫不知情到密切关注,兴趣的形成和培养起到了很好的桥梁作用。
三、初中阶段开展生涯规划的几点注意
1.避免形成先入为主的印象
在今天这个文化多元的社会,职业的门类也空前繁多,初中阶段不可能面面俱到地组织学生系统学习、知晓所有的职业门类,因为条件和时间都不允许。但假如学生只知道生涯教育中涉及的几种职业,形成先入为主的印象,思维局限在这几个框框里面,就会限制学生视野的拓展。所以,在生涯教育的过程中,要相对“公平”地介绍当下社会职业的主要门类,让学生对各个门类都有大体的认知,从而为他们在未来的时间里不断去探寻可能“适合”自己的职业梦想。
2.不能成为普职分离的理由
在初中阶段开展生涯教育,其实已经因为不同学生上普高还是上职高的可能而有所区别了,但不能以生涯规划为名,而有意识地诱导学生放弃职高为普高努力,或打击学生让他们安于选择职高。当下的多通道升学背景下,在三年之后普高生和职高生是可能会在大学的同一间教室相遇的。本质上,生涯教育的目的在于帮助学生选择一个人生大概的方向——比如做老师,可以是大学老师、中学老师、小学老师;再比如计算机编程,可以是为北斗系统的编程,也可以是为解决一个小而具体的家用机器人编程。
3.生涯规划是个不断调适的过程
初中阶段,距离真正的择业还有一个较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还会出现各种影响因素。同时,初中阶段的生涯规划还比较浅,初中学生还比较单纯,他们一天一个主意是常态,我们更主要的是创造各种条件助其了解不同职业的各种情形。比如,学生在人生成长的过程中往往会受到一些关键人物、关键事件的影响,这些人物和事件就可能影响到孩子对职业的认知,甚至是职业梦想的确立。而这些人和事的出现就有一定的偶然性。因此,漫长的人生本就有各种变动,生涯规划也就成了一个需要不断调适的过程。
本文发表于《班主任之友》(中学版)2019年07-0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