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午作业展示环节,有个同学分享了有关留守儿童的评论,在展示末尾她呼吁父母家长应该多陪陪孩子,不要缺席孩子的成长。心里的我一直在说没有这么简单的事。
在接受九年义务教育的头三年,我和姐姐、弟弟三个是村里留守儿童大军的三个兵——父母常年过广东(有很多村里人去广东福建打工,故称“过广东”“过福建”),平时生活由80岁的奶奶和在上初中的姐姐照看,大伯二伯也时不时承担照看责任。尽管如此,在那段时间里,幼小的我内心里盼着过年,因为只有在春节父母才回家,只有在春节才有新衣服穿,还有好吃的。
“留守儿童”的概念是三年级第一次听。那时老师颇费口舌地解释了一番什么是留守儿童,然后才要求作为留守儿童的我们举一下手。不出意外,班上超过一半的小手都举起来了。当时的我很兴奋,开心举着小手,为自己有在外打工的父亲母亲骄傲自豪。2000年刚开始的那几年,农村里的年轻男女去广东打工,去福建挖煤是村里风靡养家糊口方式,也就是为家制钱汇钱的具体操作方式。这种风尚一直持续到现在,只是去煤矿的男女减少去煤矿的次数了,他们也投身到进厂大军。
进厂大军舍去和子女父母的相处机会,一头扎进工厂里。后来,母亲陪伴我度过十来岁的花季,但是年少时的缺席是无法弥补。我问过我的父母亲“为什么两个人都要去外面打工”,同样的问题我抛给哥哥和嫂嫂,然后我得到了一样的答案。他们舍去和子女父母的相处时间,一头扎进工厂里,以此换取比待在家里更多的人民币。
没有哪个父母情愿缺席,没有哪个父母情愿一年和子女只见仅有的几次面,没有哪个父母情愿听到电话里头生病的小孩后干着急而不能陪伴……这些不情愿似乎都是不富裕的生活与对美好需要之间的矛盾造成的。矛盾最后投射到不富裕的地区的现象就是留守儿童数量群体大。所以,并不是呼吁父母要回家陪孩子这么简单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