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要帮助吗?包含搜索文字标签的帖子通常会鼓动有害或致命行为。如果你遇到了困难,我们愿意提供帮助。"
Thomas在朋友圈发了一张instagram截图:『需要帮助吗?包含搜索文字标签的帖子通常会鼓动有害或致命行为。如果你遇到了困难,我们愿意提供帮助。』这提示下面有几个选项,分别是『获取支持』,『仍然查看帖子』,『取消』。图片下面,有几个留言,是清一色的『2』。
我仔细看了看,他搜索的内容是【Depression】。就随手发了一条微信给他,问,怎么了?
收到回复的时候已经是下班时间。我抑郁了。他说。
我周围有很多自称抑郁症的人。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抑郁症变得流行起来。像是几年前的幽闭恐惧和密集恐惧。我并非对抑郁心存偏见,只是因为很多人在尚未确诊的情况下自以为是的判断与标榜难免会有作秀与哗众取宠的嫌疑。当然,尚未咨询医生,并不排除真正患病的情况。所以当别人眉头紧皱表情扭曲地告诉我,我患了抑郁症的时候,我通常不会多说,只会问一句,好好照顾自己,你想谈谈吗?然后得到否定的回复。
回家的地铁上,我拿出手机翻看他的朋友圈。他最近朋友圈发得少,不是偶尔Po张照片,就是转发很商业很精英的文章。那些精英文非常系统且有见解,但不是我熟知的他会发的东西,所以我猜想,他应该是在朋友圈虚构了一层生活给老板看。——看他的关注,创业,Geek,市场分析,营销案例,大约可以想见他的工作内容;再看发布时间,十一点,两点,早上七点,大约就知道了他的工作状态。
走出地铁站,上海正在下雨。我用手机编辑,你要不要来我这里住几天。犹豫了一下,还是按了发送键。
没想到的是,他当天晚上就来了。不但没打招呼,还带了酒。
他胖了。——更确切地说,脸瘦了,但是身体胖了。他形容枯槁,两眼无神,黑眼圈很重,脸上的纹路多了两道,还在爆痘。他伸手打个招呼,然后局促地转身走进房间,期间有意无意地避开我的目光。
我点了外卖,等着的时候,说,你去看过医生了吗?
他点点头。说我在吃药了。
我亲眼见到他才相信,他是真的抑郁了。于是开始有一搭没一搭地和他聊天。问他病症和病因。他条分缕析,每句都剪短精炼,甚至讲话的时候还用了1.2.3.表示次序。近乎机械,不带感情。期间我终于知道,他找了一份一直在加班的工作,24小时待命,第一时间处理问题,从不延误一秒,从不多说一句话,随时手机不离身,一副随时上战场的状态,于是在这样的生活状态中挣扎了2个月,终于变成了前女友。
你是因为工作与生活双重夹击的压力抑郁的吗?
都有。
除了头疼,还有什么感觉?
没有力气,好像随时会倒下。遇到挫折,会觉得天塌下来,会耳鸣,有极大的压迫感。不想见人。不想和任何人有深入交流。感觉生活中什么都不对。
要不要多出来聚聚,运动什么的?多说说话会有帮助吧?
他突然沉默了。低头良久。我不知道说错了什么,就给他递了一根烟。他抽了两口,才说,你知道吗,和朋友谈心就好像自残。我知道会有帮助,但是太难了。
外卖到了。我们一边喝酒一边吃。他胃口很大,我已经饱了,他却丝毫没有停下来的意思,又去厨房煮了面,继续吃了我整整一顿饭的饭量。一边吃一边说,我肚子已经要炸了。我只是停不下来。吃东西让我觉得放松。
他吃过晚饭就走了。我这顿饭吃得简直惊心动魄。我也是感性的人,时常游走在脆弱的边缘,压力大的时候也尝尝想自己是不是得了抑郁症。但是看到Thomas,我才深深地意识到,自己对抑郁症的理解浅薄地可耻。作为朋友,我并不知道该如何安慰他,也不知道他是否需要安慰,更不知道面对抑郁患者的protocall。
口若悬河思维缜密奇葩辩手的柏邦妮有一篇演讲,”情绪生病了,但这并不令人羞耻”,讲述她自己患抑郁症并最终走出来的故事。她说,抑郁是没有来得及的难过,你没有释放的难过,你没有允许你自己完成它未尽的难过,很容易变成抑郁。我想到Tom的工作状态和生活状态,突然觉得他的抑郁理所当然。他讨厌规则,讨厌社交讨厌世事,对并不熟悉的人却能很圆滑地处理,分寸拿捏很好。对自己来说却是一场灾难。因为要掩饰所有的情绪,加上他不喜欢打扰别人的性格,要做到每天精神抖擞,谈何容易。
从那天起,我开始时不时地关心他,也渐渐地与几个许久不见的老友回复了联系。一直觉得,这城市太大了,大到你一定要有一个人互相扶持才能走下去。Thomas很少回我的消息,最多在收到后回个表情,或者在隔天发句恩,或者干脆什么都不说。
上海久违地天气很好。我随手拍了一张蓝天照发给他。一会儿竟然收到他的回复:谢谢。我正在晒太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