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有个比较热门的概念,叫行为设计学。它的含义,是说使用一些心理学的小技巧去设计一个什么东西,从而去引导对象的行为。这个概念源于2017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理查德·泰勒的著作Nudge,中文名叫《助推》。
书中举的例子现在已为大家熟知:
1. 美国人存退休金的比例很低,但如果发工资时把默认选项设定为存一定比例的退休金,谁不想存得单独提出来,那么存钱的比例就会大大上升;
2. 学生食堂里把苹果之类的健康食品放在容易拿到的地方,把薯条之类不健康食品放在不容易拿到的地方,人们就会更多地吃健康食品。
有了行为设计这个理念,我们发现生活中被设计或设计别人的例子俯拾皆是,特别是在公共政策和商业营销领域:
如果想在微信群里获得更多关注,可以取一个特别的名字,换一个醒目的头像,发一些与众不同的观点或表情,甚至适时地发上几个红包都是不错的办法。
自2012年中秋国家推出节假日高速公路免费通行以来,周边城市自驾游逐渐成为热门,不少旅游景点不断刷新历史日旅游人数记录,汽车行业整体也保持稳步增长。这就是一个典型的具备行为设计学理念的公共政策。
商业领域,行为设计学的历年更是被逐利的商家运用地如火纯青。为了营造消费氛围,他们不但引入“情人节”、“圣诞节”等西方节日,甚至创造了一个“双11”来引导民众的消费习惯。
看了这么多例子,对行为设计学是什么你应该已经有了一定的理解。总的来看,行为设计学就是通过一项安排或一个表演,为对象设计一个场景或一种体验,从而实现设计者的一个目标。换句话说,其实就是套路,而且是一种“四两拨千斤”的套路。
要想掌握这种套路,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一是明确一个具体的目标,目标是行动的指南,是之后一切工作的起点。一个合理而清晰的目标有助于设计者快速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以出口贸易险保单设计为例,在争议解决方式的选择上,我们首先要对不同解决方式进行深入的研究,在明确各种方式的优缺点之后,明确其中一个选项作为我们后续设计的目标。
二是从细节入手,行为设计的关键在于对细节的把握,重在通过一些小技巧、小手段来引导对象的行为,它既不是强迫,也不需要很大的代价,却可以产生很好的效果。比如,我们把最推荐保户选择的选项摆在最前面,对最希望保户关注的内容进行加黑处理等都符合行为设计学的理念。
三是给对象好的体验。行为设计学很好用,但我们不能滥用。即使你的出发点是好的,但如果总拿套路来设计别人,时间一长,难免会给人不真诚的感觉。那怎么把握呢?关键就在于有没有给对象好的体验。当我们沉沦在一轮又一轮难以抗拒的降价促销中时,或者陷入一个又一个精彩绝伦的游戏中时,稍加观察便能发现,真正叫我们欲罢不能的是商家为我们营造的种种美好体验。你明知它是套路,却仍难以自拔。
总的来说,行为设计学是一门可以改变他人行为的学科,是一门可以让人上瘾的学科,是一门会让人丧失理性的学科,想想真的“细思极恐”啊!
难怪有句话说:“城市套路深,我想回农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