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记录柴静十年记者路的那些印象深刻的人物事件,语言平白真实,却又直指人心。她主动调查了一般人不愿意去调查的社会问题,她关注民生,感情细腻,对生活和人性有着深刻的认知。一开始做新闻的她,她过于感性,没少被领导说;后来矫枉过正,又过于刻板,缺乏了情感,她反复在两个极端里来回,直到寻找到平衡点,真挚而又公正将新闻传递给大家。逐渐地,她由一个对新闻一无所知的文艺女青年成长为冷静睿智的优秀新闻工作者。
看完本书,对柴静怀有深深的敬意,也感觉到了新闻调查者的不容易。调查非典那会,她冒着生命危险前往一线,她看见那些感染者绝望而空洞的眼神,对家庭对生命的不舍;她看见那些医生们没有防护直接接触病患人员,她看见了医院没有隔离条件导致越来越多的人患病;她看见了爱与责任,守护与坚持。“既然选择了记者的职业,就没有理由选择不去”,这句话让我非常动容,家人的支持、爱与责任,给了我们前行的勇气。
读双城创伤,看到几个孩子相继自杀的背后是童年的伤痛,孩子们彼此依偎,倾诉理解,而家人们却没有。当我们明白家庭对孩子的影响,社会对孩子的责任,才会发自内心的思考以后该如何去做。
读杀夫案,读药家鑫事件,读虐猫者的调查,都不仅仅是读犯案者表面上的凶残,更挖掘到深层次的精神创伤。一次次的精神压迫、身体伤害使得妻子们暴发,导致不可挽救的后来,徒留孩子两眼含泪,只能由父辈抚养或送往福利院。在虐猫事件发生后,大家都在谴责当事人凶残,并人肉搜索打压他们,却很少有人去理解当事人的过往伤痛。药家鑫事件也是这样,这是家庭教育的悲哀,父母严格管教下孩子害怕承担责任。柴静给我们展现这些,就是想让更多的人看见,思考并从中获益,这是时代赋予给我们的责任。今天我很能体会到责任一词,为人父母,如何管教孩子真的是一门大学问,但无论结果如何艰辛,首先我们得负起责任来。
人往往因为自己的人生经历及认知形成偏执性思维,每当遇上事情时,总是习惯先给别人贴标签、下定论,书中教给我们:凡事是好是坏,别人是对是错,做到用心灵去看见、去感知,只有看到才能感知,感知才有思考,思考才会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