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十一点多敲代码有点累了,打开了百度的首页浏览新闻。有一篇女博士写的《一个农村儿媳眼中的乡村图景》,描写了她十年间在湖北孝感农村老家看到的变化,中间写到她婆婆离开那段深有同感,让我想起了奶奶。我才又记起奶奶去世后我一直要写点什么,可是一直都没有时间,或许真的要动笔要写点什么了。
奶奶去世时,我还在龙华富士康上班,那是我毕业后第一份工作。那是十一月份一个工作日的中午,我午睡时把手机调成了飞行模式,下午上班后就直接去开会了。开完会刚打开手机爸就打电话来了,说是奶奶过世了问我能不能回去,我当时只感觉头脑一下子空了,似乎什么东西被抽走了。懵懵懂懂的挂了电话向老大请假了,匆匆交接下工作就买票回家了。
在罗湖火车站买了一张最早的一班火车票回家了,由于人太多买的是站票。第二天到家爸一看到我说人都已经到了,一切都准备妥当了,就等我回去封馆了。我径直朝着那件人最多,伴着哭声嘈杂声的那间屋子过去,果然看到了那张熟悉的安静的面孔,奶奶面色安详的躺在那里,加上灯光,完全看不出她走之前的经历病痛折磨的痕迹。周围儿女辈孙子辈的里里外外二十几号人,加上念经的和尚道士满满一屋子人。算上迎来送往的人客,一直到第三天发丧,哭声乐声叫喊声就没有间断过。由于爸身体不好那天晚上由我守孝,所以那些声音我现在还记得很清楚。我是一个不善于在很多人面前表达自己的人,那两天耳边大家一直嚎啕大哭,我只是眼泪止不住的向下淌。第三天大家在村头烧完了奶奶的衣服、纸钱、灵堂等后都回去了,留下堂哥姐和我三个守着,怕风刮起来失火。那个时候我才我放声大哭了起来,压抑了那么多天的悲痛才得以释放。
我应该是中国第一批留守儿童,爸妈自从生了我之后九十年代初外出打工了,就这样奶奶照顾了我和姐姐好多年的时间,具体多长时间我已经记不清了。只记得那时候我和姐姐都没有灶台高,爷爷每天在地里干活总是到了饭点要让人去喊回家吃午饭,家务活从来过问,好像一年四季只关心他的一亩三分地。所以我的大多数时间和奶奶相处的,奶奶是一个典型的淳朴善良的农村妇女,这也是他们那个年代的人的共性吧。没有心机,勤劳朴素,乐于助人。有时候我都觉得有点过了,奶奶总喜欢让那些路过的不认识的买东西的商贩在家里落脚,喝茶吃饭。奶奶还有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话唠,这是十里八乡远近闻名的,现在村里的老一辈的们回忆起她来都会说,四姐是见了一个木头桩子都能家长里短说半天话的人,然后大家就哈哈大笑了。
子欲养而亲不在,奶奶是一四年十一月份去世的。记得她去世前一多月的时候我看到堂妹上传到QQ空间照片,她白发苍苍,眼睛已经开始浮肿了,我心头就开始担心了。果然不久后爸爸就打电话我说她走了。现在想起来这仍旧是我最后悔的一件事,以至于都没能再见她一面。俗话说,家丑不可外扬,但是奶奶去世后这一个家族的分裂已经是不争的事实。像前面提到的那篇文章写得一样,长期以来家庭之间个人之间的那些矛盾如火山喷发般的爆发了出来,这个家族至少在情感上已经分崩离析了。往大了说,奶奶的去世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结束,属于他们那一代人的时代结束了,一个新时代开始了。请原谅我知识水平有限,我也说不清到底是为什么,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时代结束了,又是一个什么样的时代要来了。
抬头看时间又是第二天了,自己年纪越大,就越觉得时间不够用,晚上也睡的越来越晚,最近都开始失眠了凌晨三点才入睡,也不知道是不是天气热的缘故。每天自己行走在这个城市的一块固定的地点一个确定的时间,奔波忙碌,甚至都快忘了自己为什么要出发。曾经有人说,最无价的东西最珍贵,也最让人不懂得珍惜。豪车别墅就是再名贵也可以用货币估价,可是每天自己身边的亲人的添衣送伞我们似乎从来不说谢谢,时间久了也就习惯了。前段时间冯小刚有部电影《私人订制》最后那段场景和破了今年上映19天破30亿纪录的贺岁大片《美人鱼》都体现了一个话题:人与自然要和平共处。每天大家行走在阳光下呼吸着同样的空气,有谁觉得要对阳光空气感恩吗。特别帝都的人看到这里可能觉得我装13过头了,当然理解因人而异,我不是在煲鸡汤,正如鲁迅说的,“我从来都不是振臂一呼就应者云集的英雄”,这些仅仅个人的一些拙见。
白驹过隙,算一下自己写点什么东西距离转眼奶奶过世已经一年多了,现在才写我可能也要反思。记得刚实习那会回家奶奶开玩笑和我说:"我老了,总是盼完了这个盼着那个,你什么时候带回来一个媳妇儿",还说, 找女朋友不要只挑长得好看的,要挑性格好的。如今回忆起这些情景,不免鼻酸。仔细回忆下最近两年自己的状态,总的来说很平淡,但是总归是找到了自己要走的路,奶奶可以放心了。
最后,再一次祈祷愿逝者安息。
(2016、4、10 晚 广州天河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