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说自己又忙又赚不到钱,这是什么原因导致的?
深度工作和休闲娱乐,哪一个更令人快乐?
我们怎样才能保持专注?
深度工作的能力日益稀少,而几乎同时,它在社会经济中的价值也日益提升,因此,能够培养这项技能,并将其内化为工作生活之核心的人,将会取得成功。
当你失去关注点时,头脑不会想着生活中的好事,而会纠缠于生活中可能出现的问题。
人们在工作时比想象中更愉悦,而在放松时则没有想象中那么快乐。
许多人认为他们可以随心所欲地从分心状态切换到专注状态,但这种想法过于乐观:一旦你适应了分心,你就会迷恋于此。
深度的生活并不适合所有人,你需要为此付出艰苦的努力,从根本上改变你的习惯。
《深度工作》意在探讨,在网络时代,我们应该如何保持工作状态,把我们的价值提升到最大,成为不可替代的人。
这本书的逻辑非常简单,就三个话题:一、深度工作的概念;二、深度工作的意义;三、深度工作的具体实现方法。逻辑框架如下图:
一、深度工作的概念
深度工作:在无干扰的状态下专注进行职业活动,使个人的认知能力达到极限。这种努力能够创造新价值,提升技能,而且难以复制。
与之相对应的是浮浅工作,它是指对认知要求不高的事务性任务,往往在受到干扰的情况下开展。此类工作通常不会为世界创造太多新价值,而且容易复制。
我们可以用一个问题,衡量自己的工作是深度的还是浮浅的:一位有正常学习能力、但没有接触过这些工作的人,从零开始学习,到能够胜任我的工作,需要多久?
如果时间较长,甚至很难替代,那就说明我们做的是深度工作;如果时间不长,甚至稍加训练就可以,那么,我们做的就是浮浅工作,此时,我们就应该致力于提升自己的能力,追求更高的薪水、更好的心态和更优质的生活。
二、深度工作的意义
首先,深度工作是这个时代的要求。
因为,智能工具快速发展的时代特别需要两项能力,一是迅速掌握复杂工具的能力;二是提供高质量产出的能力。这两项能力都需要深度工作。
迅速掌握复杂工具的能力的要点在于,第一,它强调是学习能力,而不是已经掌握了多少工具;第二,它强调的工具是复杂工具。比如我一位朋友为了学习基本面量化买的书,很难想象,浮浅工作的学习方式能够学好这些书。
提供高质量产出的能力取决于一个公式:高质量工作产出=时间×专注度。也就是说,工作时的专注度达到最高,单位时间里的工作产出才能实现最大化。所以,它天然要求深度工作。
之所以如此,是因为“注意力残留”的存在。即,当我们从任务A转到任务B时,我们的注意力并没有马上完全转移,而是残留一部分在任务A上。如果我们对任务A缺乏控制、关注度较低,残留会尤其浓厚,这会严重降低我们在任务B上的表现。
其次,深度工作是幸福的来源之一。
决定我们是否幸福的,是我们能否保持专注以及我们专注的对象。因为工作有它的内在目标、反馈和调整机制,所以,深度工作能够带来幸福感;休闲时光则组织松散,需要很大的努力才能创造出值得享受的事情。
最后,深度工作是稀有的。
原因在于我们的工作绩效以及分散注意力对工作绩效的损伤难以准确衡量,即,“度量的黑洞”。
它会带来两个影响:第一,如果我们的行为对工作绩效的影响并不明确,那么,我们会倾向于采取最简单易行的行为,而不是最有效的行为;第二,当工作价值没有明确的衡量指标时,我们就会采用工业时代的衡量方式,也就是,简单粗暴地认为,越忙越好,越忙越有价值。
三、深度工作的具体实现方法
首先需要强调的是,所有具体的方法,都无法自动起作用,必须在我们勤加练习、养成了习惯之后,才能够真正起到作用。所以,后面的方法,大家如果认同,需要自己主动按照它去做。
具体的方法有四大准则,一是工作要深入;二是拥抱无聊;三是远离社交媒体;四是摒弃浮浅。
准则一,工作要深入。
我们首先要做的是安排好自己的时间,什么时候进行深度工作,什么时候处理其它事务,尽量保持稳定。
时间安排主要有四种框架,我们需要在其中选择一种,或组合其中的多种。
第一种是完全杜绝浮浅工作、只做深度工作的“禁欲主义”;第二种是在一段时间内集中做深度工作,而在另外的时间处理其它事务的“双峰哲学”;第三种是每天在特定时间做深度工作的“节奏哲学”;最后一种随时进入深度工作状态的“新闻记者哲学”。
在做深度工作的时间中,我们要考虑,怎么才能尽可能提升效率,我们主要介绍了两种策略。
一是“高效能人士的执行4原则”:原则1,把关注点放在最重要的事情上;原则2,抓住引领性指标;原则3,准备一个醒目的计分板;原则4,定期问责。
二是“像罗斯福一样冲锋”:在冲锋时,我们给自己设定一个远少于日常时间的完成期限,迫使我们进入最高强度的工作状态,直到我们用高度集中的精力解决了工作任务。
利用了深度工作的方法,我们能获得更多的闲暇时间,这段时光要有效度过,这样,我们就能以最好的状态进入工作中。主要有三点:一,不要再工作了;二,充分享受闲暇时光;三,做停工仪式。
准则二,拥抱无聊。
在工作之余,要尽量保持大脑的专注,做一些需要专注度的事情,比如有深度、有成果的思考。
准则三,远离社交媒体。
最大的问题是,在选择是否使用网络工具时,我们不做成本收益分析,而是盲目照单全收,所以,我们要思考一下:我最重要的人生目标是什么,网络工具是否有助于它的实现,我是否应该使用网络工具,以及在多大程度上使用。
准则四,摒弃肤浅。
首先要学会说“不”,学会拒绝别人,不要让他人的浮浅工作占据自己的时间和精力;其次,在沟通工作时,要先想好,这是讨论什么问题的,处理这个问题,最有效的流程是什么,然后,依据流程沟通;最后,我们做好规划,每天的每个时间段要做什么事情。
G174爱阅读输出 《深度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