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金羲和
图/来自网络
大明的皇帝,每天早上醒来大概都要想两个问题:1 今天是睡个懒觉呢,还是爬起来去上班?2今天穿什么好?
先说说第一个问题,一般来说,这个答案是看朕心情。
皇帝上班自然就是处理朝政。自洪武开国以来,朝会制度发生过很多次变动。起初洪武十三年,朱元璋借胡惟庸案废除了中书省,罢免了宰相之后,充分发挥了自己的工作狂精神,一个人既当皇帝又当宰相。不仅自己累,连带着底下的官员,大到一品要员,小到芝麻大的杂吏都得早起去上朝,除了这些,他还会找一些比较有影响力的大儒、学官、人才来旁听,早朝的时候还要做做宣传工作,或者拉囚犯出来展示展示,搞得“四方来者云拥而林布”。这样的朝会壮观则壮观,只是工作量过于庞大,有时甚至连“收买牛支农具”这样鸡毛蒜皮的小事都要闹到皇帝面前来!到了永乐帝的时候,朱棣设了个文渊阁,实行票拟制度,找内阁学士帮自己批奏折,给出决策意见,如果自己同意内阁这么干,就把意见再抄写一遍,这叫批红。这样既给自己减负,又不至于担心大权旁落。从朱棣开始就有了皇上不上朝的事情发生,往后的嘉靖皇帝、万历皇帝更是几十年都不上朝。皇帝都这么任性,上行下效,大臣们也经常翘班,根据《明实录》的记载来看,翘班人数最高的一次出现在弘治十五年八月辛亥日,有一千一百六十人没来!
关于第二个问题,朕今天穿什么,选择有很多。
明代开国废除了蒙元服制,用了三十年时间制定了一套全新的服制,记录在《大明会典》之中。所以朕先来介绍一下,朕的这些礼服。
皇帝的最高级礼服称为冕服。冕服从周代开始便已经存在,《礼记.王制篇》记载:“周人冕而祭”,那时候,冕服是作为祭服而存在的。要知道先秦时代,国家的大事主要有两件,一件是战争,另一件就是祭祀,所以冕服的地位可想而知。周代的冕服有六种形制,我在这里就不介绍了,总之天子会根据出席的礼仪活动规格选择礼服。到了唐代,冕服被人们当作了隆重的礼服。明洪武元年,大学士陶安提议制定五冕制度,但是朱元璋认为太麻烦了,于是就从五种冕服中取了衮冕,规定“凡祭天地、宗庙、及正旦(农历正月初一)、冬至、圣节(朕的生日)、则服衮冕。”
冕冠是我们比较熟悉的,经常能在电视剧里看到。皂纱(黑纱)制成一个圆形的帽卷,上面盖一块桐木綖板,綖板宽一尺二寸,长二尺四寸,前圆后方,象征天圆地方。綖板用织品包裹,上面黑色,下面红色,前后垂挂十二根五彩丝绳,即为旒,每根丝绳上有十二颗五彩珠玉。从綖板左右垂下红丝带,带上挂两颗黄锦做的小球,垂在耳边,俗称黈纊(tǒu kuànɡ)充耳,寓意帝王不要轻信谗言。帽卷两侧开钮孔,用来插玉簪,固定发髻。服制大致如此,历代偶有小的变动,如永乐三年,在帽卷上增加了玉衡,在黈纩下面又添了两颗黄玉玉珠,钮孔、帽卷下边、系帽缨的地方都用金箔装饰;又比如嘉靖八年,改五彩珠玉为七彩珠玉,改黄玉为青玉,綖板长度不变,宽度变成二尺二寸。
衮服,就是和冕冠配套的衣服。服制在明代的修订中调整较大,洪武十六年规定:上衣黑色,下裳黄色。上衣绣日、月、星辰、山、龙、华虫六种花纹,下裳绣宗彝、藻、火、粉米、黼、黻六种花纹。“白罗大带,红里”。衮服里面穿白罗单衣,衣领黑青相间,衣服边缘用青色装饰。黄色鞋袜,鞋头装饰黄金。洪武二十六年,把下裳颜色改为了浅绛色,改白罗单衣为素纱单衣,于是配套的鞋袜也一并换成红色。永乐三年,对十二章文进行了更大更细致的规定、变动,“日、月、龙在肩。星辰、山在背。火、华虫、宗彝在袖。 每袖各三,皆织成......纁裳四章、藻、粉米、黼、黻、各二。”衣服边缘、袖口都装饰锦,下裳七幅,前三后四,前后不相连,侧边、底边镶边,素纱单衣衣领、袖口、边缘都用青色镶边,且衣领还织了十三个黻文。红色鞋子前面装饰小穗子一样的黑色履头,金线装饰鞋头。
除了衮服之外,礼服的配件也非常多。单说蔽膝,洪武十六年规定:“蔽膝随裳色、绣龙、火、山“,洪武二十六年修订后更为详细:“红罗蔽膝、上广一尺、下广二尺、长三尺、织火、龙、山三章”,上下的纹样顺序有了改变,到了永乐三年,又调整为“四章、织藻、粉米、黼、黻、各二”。蔽膝拴在白罗大带上,大带外白里红,边缘装饰上红下绿。
大带下面又有皮带,皮带上用丝绳或者钩挂着玉佩。注意,玉佩不是我们在电视剧里看到的一块玉,而是很多构件组成,带玉佩除了好看,还有一种类似女性头戴金步摇的作用,就是提醒你别走太快,要稳重。永乐三年规定了玉佩的形制:“玉佩二。各用玉珩一。瑀一、琚二、冲牙一、璜二、瑀下有玉花、玉花下又垂二玉滴。瑑饰云龙文、描金、自珩而下、击组五、貫以玉珠、行则冲牙二滴、与璜相触有声。”
绶带分为大绶带和小绶带,大绶带用红、黄、黑、白、青白、绿六种颜色的丝带编成,每两根不同颜色的带编成一条绶结,一共三条,中间用三个玉环连接。洪武二十六年规定大绶质地纯黑,密度为500首,相当于一万根丝线。永乐三年改绶带质地为浅绛色,绶带颜色变为黄、白、红、黑、青、绿,并增加了两条小绶带。
除此外,要持一尺二寸的玉圭,雕刻四山纹样,寓意安定四方。玉圭下部用黄色绮罗包裹,不用的时候放在绣金龙纹的织锦袋里。
嘉靖八年,皇帝发现自己穿的衮服和《大明会典》上记载的不大一样,于是让内阁大臣重新商定衮服形制,冕服上衣为黑,下裳为黄,上衣绣日、月、星辰、山、龙、华虫六种花纹,下裳前后相连,绣宗彝、藻、火、粉米、黼、黻六种花纹,分成四行,两行彝、藻、火,两行粉米、黼、黻纹样,并缩短上衣长度,露出下裳全部的纹样。黄色敝膝挂在皮带上,上面绣一条龙,下面绣三团火,皮带前面镶玉,后面没有。鞋子做了改变,红鞋子,黑鞋带,鞋边装饰黄丝带。
根据《明史》记载,当皇帝祭祀天地祖先、参加皇太子和各王行冠礼、大婚时,皇帝会选择穿另一套通天冠礼服。通天冠外形为前面金博山形,博山上装饰十二个金蝉,帽顶装饰珠翠,用玉簪固定。通天冠配绛色纱袍,上下相连,内着白纱单衣,黑色领子,袖口、前襟、下摆都加了装饰。绛纱蔽膝,白假带,方心曲领。白袜,红鞋。配饰、绶带、革带和衮服一样。
如果是在每月初一、十五临朝听政,或是去庙里上香,接待四方蛮夷朝贺,册封士子,皇帝会选择穿皮弁服。皮弁服早期用鹿皮面料,但是在明代选用黑色丝纱制作,加玉簪固定,帽子前后十二条缝代表等级,每天缝连接十二个五彩玉片。永乐三年制中,在缝、结缨处、簪孔处用金箔装饰。配套的弁服选绛色纱衣,红色下裳,不装饰图案。里面穿素纱单衣,红色衣领、衣袖,绣十三个黻纹。绛色蔽膝,其他配件和衮服一致。白袜黑鞋。
当皇帝要征兵遣将,他会穿着武弁服。明代初年时皇帝曾在行军时穿着过,但没有留下确切的样式。嘉靖皇帝重新修订,赤红弁冠,上尖下圆,衣服、蔽膝用熟皮制作,均为赤红色,形制和弁服相同。脚穿赤红木底鞋,手持“刻篆文的讨罪安民”玉圭,上尖下方。其他配件和弁服相同。
另外,嘉靖七年,皇帝还另外创了一套燕弁服。燕弁冠和皮弁冠形制差不多,用乌纱覆盖,十二条缝用金线覆盖,帽前装饰五彩玉云纹各一朵,后面装饰四山纹样。《会典》记载用两根玉簪固定,但实际上只有一根玉簪。衣服采用古时玄端之制,上下分裁,在腰间缝合成上下相连的样式。黑衣青边,前面绣圆形蟠龙,后面绣方形构图两条蟠龙,边缘绣八十一个龙纹,领子和袖口绣四十五个小龙纹,衣襟和下摆绣三十六个小龙纹。里面穿黄色深衣,方形袖口,圆形衣袖,下裳裁成十二幅,长到脚踝。白色大带,红色内里,边缘上青下绿。革带装饰有九片龙纹玉,白袜,黑鞋,黄色鞋带,红色鞋边。
我们在电视剧里经常见到的就是皇帝的常服,这是皇帝常朝、与妃嫔在一起时经常穿的衣服。可是很少有电视剧能真的穿对!
根据《大明会典》的记录,洪武三年制定了常服,形制很简单,永乐三年进行了修订,明确头上戴乌纱折角向上巾,因为造型很像“善”字,所以叫翼善冠。身穿黄色圆领窄袖袍,黄袍两肩、前后各绣一只金盘龙。腰带上金、玉、琥珀、透犀相间装饰,脚上穿皮靴。除了永乐三年制定的四团龙袍,皇帝也经常穿饰有云肩、通袖襕、膝襕纹样的圆领龙袍。
在时令节日及寿诞、筵宴等各类吉庆场合,皇帝会穿吉服,吉服没有固定形制,可以是常服,也可以是便服,通常选红色、黄色这些喜庆颜色,花纹相对来说更华美。
相反,在丧礼、祭祀、忌日的时候,皇帝会穿没有花纹,没有团龙补子装饰的青服。
皇帝在后宫也会经常穿便服,曳撒、直身、道袍之类,除了花纹装饰,其他和民间并没有特别大的区别。皇帝也会有自己偏爱的衣服款式。比如《七修类稿》上记载,朱元璋见到杨维祯戴四方平定巾,很喜欢,就下旨推广到天下。太祖微服到神乐观,看到一个道士戴网巾,觉得很新奇,一问道士,道士说这个网巾可以让头发非常整齐,于是太祖又下旨推广到全天下,甚至在亲王冠礼上使用网巾。
(像尔康答应紫薇那样答应我,别光看脸,看网巾,好吗?)
不仅有皇帝喜欢民间服饰,也有皇帝也会自己设计衣服。热爱骑射的明武宗正德皇帝就自己创了一套“时事装”,过了一把设计师的瘾。他创造了黄罛甲,一种黄色网状罩衣。正德皇帝因为喜欢骑射游乐,所以成立了一支由太监组成的天子亲军,黄罛甲起初就是给他们穿的,后来因为皇帝喜欢,大臣们为了讨好皇上,都穿起了这种衣服。
至于经常有人问起的,夏天这么热,他们也要穿这么多吗?其实服装只是提供了一种样式,并没有规定面料。就像我们现代人一样,会根据季节选择不同的面料,夏天的衣服当然采用纱、葛比较多,并且宫廷的制冷条件很好,建筑时考虑了通风、冰窖等问题,所以并不需要担心夏天难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