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前朋友咨询我孩子的问题。听他讲完我发现是家长的焦虑。经过一个多小时的线上咨询,帮他缓解了情绪。时隔几日,仍然想写封信给他。于是有了下面这封信
小张,您好!
关于硕硕的读书问题我觉得不用那么焦虑。回想咱们当初学习的动力是什么?扪心自问,如果不是为了改变命运,咱们当初不想玩儿吗?曾记得我在电视前站上一分钟都有罪恶感。当然,现在回想那时的艰难,压力导致的夜夜失眠,我还是无比感谢妈妈的严格教导。没有儿时的努力拼搏又怎能有今天的幸福生活?
咱们六十,七十年代的人所处大环境,受的教育皆不同于现在,孩子们这一代已非昨日。他们处在一个物质极大丰富的时代,他们不再是为了生存而努力。记得古典老师在一次生涯课上指出,当今许多大学生一毕业就跨越了生存阶段进入了发展阶段。现在的孩子需要的是要成为一个更好的自己而奋斗,即而有更高的人类追求(达到前者是普通人,而社会更多的是普通人构成的)。如果他们找不到今生为之奋斗的超乎生存之上的目标,那么他们怎可能有动力,有追求呢?我身边的大学生从一入校就有区别,那些继续努力拼搏的学生往往是拥有个人目标的人,也有不少学生经过我的生涯咨询,从而有了奋斗方向并努力的。
所以,如果仍然延续父母教育我们的理念,对现在的孩子来说,很难有大的作用。因为他们接受的外部信息比我们多的多。过去我们认为考不上大学就没出路,在他看来或许不是这样。他们追求的是自由,彰显个性。前天和16岁女儿探讨中国动画,她说他们这一代太多的人安于现状,这对中国的发展是很不利的。我想,是日新月异的时代对父母有了更高的要求。
青春期孩子的叛逆来自于成长的需求,他们需要认同感。试想一下学习不好的孩子在学校没有获得认同感,没有存在感,回到家里仍然无法获得支持的力量,他的内心是多么的自卑和煎熬。时间久了,他的心门就关闭了。当下,国内兴起各种流派的亲子沟通,但那些话术如果没有这种前提条件,即父母真正从心底如其所是地接纳孩子,爱孩子,而是让他觉得只有学习好,爸妈才爱我,难道能真正解决心门关闭的现状么?
你说孩子和朋友聊起来滔滔不绝,可是面对你们无话可说。他说足球,游戏,你们都不懂。听见你焦急地说晚了,这些年光做生意没教育好孩子,可是这就是中国父母的现状啊。一方面拼命要为孩子奠定好的生活基础,另一方面又想有更多的时间来关心照顾孩子。也是悖论。
现在想来,或许我最大的成功之处在于孩子总能找我倾诉。虽然也有争吵,但在大方向上我们是一致的。在对孩子的教育理念上我和孩子的爸爸是一致的,所以我们总能一起想办法去解决问题。而这些确实来自于没有间断的学习生涯之道,读懂自己,理解他人。
近距离地接触了国外教育让我反思。没有哪一种教育,没有哪一种政治是十全十美的。父母的教育理念关系着孩子未来的发展,父母的格局决定着孩子的视野。每颗种子都有适合的土壤,孩子都是好孩子,需要我们家长的智慧和爱,去帮助他们找到那片土壤并关爱,呵护他们,他们才能够健康快乐的成长。成功不是仅仅上一个好大学,成功是找到一生为之努力的事业,并承担起自己生而为人的使命。就象我尊敬的李萍老师所讲的那样,每个人都有天命,而我们生涯规划师就是帮助父母找到孩子的天赋才能,并让父母了解孩子,创造适合孩子发展的空间,并让他拥有内在动力,从而获得幸福生涯。感谢对我的信任,期待回国的见面,也希望能用生涯专长帮到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