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好的亲子关系是怎么形成的?
小学阶段,是孩子塑造个性和培养自信的最佳时机,但也是最容易出差错的时期。
家长们应该都有这样的体验,孩子在小学二三年级之前,孩子在家里还会听自己的话,可三四年级开始到小学毕业之前,孩子多多少少会出现顶嘴、反驳,甚至是顶撞自己的行为。
孩子叛逆行为的出现,让很多家长头疼不已,但是又找不到合适的方法和孩子沟通,不知道怎么引导孩子的行为。
今天的文章就带着各位家长从“鼓励”孩子的角度,来聊一聊怎样让孩子变得听话懂事。
1
要与孩子形成积极的情感连接
在日常的亲子关系中,很多时候家长对孩子有一种先入为主的看法,认为孩子的性格和品行就是好的或者坏的,为孩子打上“不听话”“调皮捣蛋”的标签。
比如说家长给自己的孩子贴上了“懒散不上进”的标签,后面就会把孩子的行为表现跟标签联系起来;比如看到孩子放学一回来就丢下书包打开电脑,就会认为孩子没做作业就要玩,但可能孩子只是打开电脑查资料。
而孩子也会从家长的言行举止中察觉到父母对他们的看法,如果发现父母长期不看好自己,那么小孩就会接受父母对自己的看法,变成父母一直希望的“坏小孩”。
因此,要与孩子形成积极的情感连接。
有研究者发现,我们的大脑对于情感连接有天生的倾向,特别是积极的情感连接。当这个需求受到威胁,我们便会陷入焦虑,而鼓励与认可则能够消除焦虑带来愉悦。
但鼓励不能是空洞的赞美,如果只是说一些没有意义的客套话,孩子很快就会发现你的称赞言不由衷。
如果不知道怎么跟孩子建立连接,可以看看下面七条心理学家的提示。
1、除了说“不要干嘛、干嘛....”,我知道还有很多方式能跟孩子立规矩。
2、跟孩子提要求时我会用肯定句,例如说:“请你把电视声音关小一点,谢谢”,而不要说:“电视不要开那么大声。
3、孩子帮忙时,我一定会说谢谢。
4、我尽量注意多称赞孩子,少批评。
5、我能避免与孩子斗气或非得分出输赢不可。
6、我试着每天对孩子微笑,和孩子一起笑。
7、我会让孩子知道我欣赏他哪些地方。
2
鼓励孩子时不能做的事
心理学家告诉我们正向强化比负向强化更有效,鼓励能帮助孩子培养足以发挥潜能的自信与知识。
但随着孩子日渐长大,家长开始不好判断什么时候该鼓励、要怎么鼓励。我们总不希望鼓励的结果是造成孩子压力。
有时我们和孩子进行互动,却在不经意间陷入了下面四个误区,导致我们“好心做坏事”,泼了孩子冷水。
一、贬抑
贬低和责骂没有任何好处,只会腐蚀孩子的自信心。
但有时候家长在鼓励孩子的过程中会带有指责、批评的意味,比如说“你这次考得明明很好,为什么上一次考得这么差呢?”“你可以把房间收拾整齐,可你为什么就是养不成习惯呢?”
要求一个人负责任不等于批评、贬低或羞辱,即使家长必须纠正孩子,切记我们要纠正的是行为,“对事不对人”,不能借着指正行为的方式羞辱孩子。
二、负面的比较
负面的比较只会传递错误的信息。
日常生活中,请各位家长想一想,自己有没有对孩子说过“你的成绩为什么不能像哥哥那么好?”、“你为什么不能像隔壁小明一样听话?”这样的话?这类言语绝对无法让孩子改进,让孩子产生“啊对对对,我就是做不到别人那种样子”,最终引发亲子矛盾。
三、替孩子做他能做的事
很多情况下,父母为孩子做太多事情了。例如我们因为赶时间上班而帮孩子穿衣服、系鞋带,虽然孩子早就会了。
这么做可能是为了帮孩子,但更多时候只是家长贪图方便,结果导致孩子没有机会测试自己的能力与学习新技能,影响孩子性格、能力的发展。
四、过度保护
过度保护仍会让孩子缺少实际学习的经历。过度保护意味着家长不认为孩子有能力,但是一个人的品格、意志力都是需要他自己在经历各种处境后才能磨练出来,让孩子从尝试与犯错中学习是鼓励的重要方式。
在青春期成长最艰难的几年中,孩子们需要辅导、支持和榜样,最重要的是得到理解。不要只看到孩子的错误表现,这样才不会只对他设限和处罚。发现孩子值得表扬的一面,适时称赞他,找机会表达对他的认可与嘉许,哪怕只是小小的鼓励。
希望我们做父母的能够把最好的自己,赠与孩子,让孩子能够健康快乐,充满信心地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