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四择”,《资治通鉴》有具体描述:“择善人而交,择善书而读,择善言而听,择善行而从。”
“四择”,字面意思不难理解,就是告诉人们要选择品性高尚之人来交往,选择内容健康的书籍来阅读,选择具有善意的话语来聆听,选择积极善良的行为去效从。 然而说着容易做着难,要真正逐条付之行动且一以贯之并非易事。
《教育学》的原理告诉我们,一个人的成长进步离不开“遗传、环境、教育、主观努力”四要素。如果说前三个要素属于“外因”,那么对待“四择”的取舍则取决于每个人的“主观努力”了。
一、关于“择人”。常言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八个字揭示了选择、接近、交往不同的人所产生的不同效果。
也许,对于善的理解各有不同,择人的取向千差万别,但衡量一个人的基本的标准不能丢,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三观”要正,这样的人不但可以交往交友,而且是“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中的老师。与这样的人在一起,将从他们身上吸收积极向上的营养,不断完善自身品行,成为一个有德行之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二、关于“择书”。“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行万里路,读万卷书”;“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些对书的形容体现了书的价值和作用。然而改革开放及信息化时代,各种书藉魚龙混杂,良莠并存,务必用慧眼去识书,用健康的导向去选书,摄取精华,剔除糟泊。具有正能量、激励人生斗志的书籍要多读,低级趣味、歪理邪说的书籍要远离。
“择人”不能只看外表,“择书”也是如此,不能凭包装是否精致、价格是否昂贵来判断其“营养价值”,要从书中的内容,书中的智慧,书中的能量,书中的导向等方面来选择,通过读“善书”得到知识上的丰富、心灵上的陶冶、精神上的享受!
三、关于“择言”。唐太宗李世民乐听魏征的“善言”,广纳民意,开创了“贞观之治”的辉煌。在我党历史上,则形成了倾听群众呼声的优良作风,使中国革命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
一个政党、一个国家,择善言而听兴党兴国,对于普通民众而言,则有利于正形立身。既要听顺耳的赞美之言,又要听逆耳的苦囗忠言,即被批评的、被指责的、被否定的声音。即便是自己已经做得尽善尽美了,听到的“善言”很少,也不能自满自足,仍需要做到“滴言不漏”,认真倾听,从而不断完善、提高、升华自我。
四、关于“择行”。“ 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这就是择行的基本标淮。这句话听起来简单,却包含着深刻的哲理——从量变到质变,即小善积大善,聚沙而成塔;小恶积大恶,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现实生活中,确实有因嫌善小而“不屑为”或“不愿为”、因恶小而不以为然的现象,这种消极、麻痹行为当然不能提倡,而要像歌中唱的那样:“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社会就变成美好的人间”。如果大家都从日常生活中的每一件小事做起,社会风气将大为改观,拥有五千年历史的神州大地将遍开文明之花,遍结丰硕“善果”。
总之,在日常生活中,要不断地崇善向善,结交正能量的好人,品读净心灵的好书,听取利于行的善言,付诸益于社会的善行,使我们的人格更加完善,使社会风气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