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曾经想过,养育孩子的目的是什么呢?
养儿育女以防老?
要把孩子培养成一个成功人士,比我强,比我好?
把孩子培养成一个平凡的人,拥有内心快乐的力量,能为社会做贡献的人?
目标决定了方向。观察、反思、积累让我清晰的明白我育儿的目的就是把孩子培养成一个平凡的、拥有内心真正快乐和幸福能力的人,那她就一定会或多或少对社会有所贡献。
至于她最后的成就能有多大,对社会的贡献能有多大,那都是在她内心快乐、心理健康、拥有爱的能力的基础上额外获得的。
塞缪尔·斯迈尔斯在《品格论》里说:我们一定要成为这样一种人,即物质上不一定富裕,但是精神上一定要富有;可以不在乎社会的虚名,但是一定要追求真正的荣誉;学识不一定渊博,但是道德一定要高尚;不能借助权力耀武扬威,一定要正直、诚实、并具有高尚的人格。
从他的话里可以看出,正直、诚实、善良是我们以及我们的孩子需要拥有的品格,精神上的富有是要追求的目标。
有了育儿的目标,剩下的就是如何做。
“洒扫应对进退、礼乐射御书数”是古代人育儿的方法。南怀瑾老先生也认为做人处事教育应该从“洒扫应对进退”开始。
《朱子治家格言》开篇就说“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要内外整洁;既昏便息,关锁门户,必亲自检点。”而且古语中也说“习劳知感恩”,让孩子多做做家务活是有好处的。
但问题来了,如果我没有从一开始,孩子小的时候,就开始引导,现在孩子11岁了,我要求她“习劳”,要求“黎明即起,洒扫庭除”……….她不做该怎么办呢?
我是爱你的,我要把你培养成内心快乐的人,你怎么就是不听我的呢?我做的一切都是为你好啊!
“高压”是解决问题最快捷的方法,尤其是对小孩子。而且我们随处可见、可听到、自己践行过的,父母用“高压”来解决父母遇到的孩子不听话的问题:
公共浴室,孩子不想洗头、洗澡,妈妈强行给孩子涂上洗发液、沐浴液,孩子边大哭,妈妈边生气的、恶狠狠的给孩子快速洗好;
早上孩子不想去上小提琴课,妈妈把孩子从床上拽起来,臭揍一顿,孩子就乖乖的跟着去上课了;
孩子不想去上奥数课,钱都交了,怎么能浪费呢?讲道理不听、吼一顿还不听、臭揍一顿,一定会听话了。
高压的方法对越小的孩子越管用,因为孩子无力反抗家长的控制。为什么现在会提到叛逆期?出现叛逆的孩子我认为都是因为我们家长的养育和教育方式有不对的地方。孩子有外在身体和内心心灵同时成长的需要。如果家长总是“高压”来管理孩子,当孩子有能力反抗时,她会利用各种方式来追求自己内在的成长。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叛逆不是坏事。它让家长反思你的教育方式是否有改进和提高的空间,它让孩子可以自我保护,保护和争取自己内在的成长的权利。
相信每个父母都是爱自己的孩子的。都知道溺爱不对,宠爱和疼爱可以有,真爱是每个父母都想给到孩子的。但训斥孩子甚至打孩子去黎明即起,洒扫庭除、去弹琴、学奥数、学舞蹈的行为一定是不对的。在父母做这些行为时,无论内心是多么爱孩子,孩子一定感受不到这份爱。他们只能感受到控制。经过痛苦、挫折、思索,目前我认为我要践行的两大育儿准则是:
一、教育孩子时不发脾气,更不能动手。态度可以严肃,但需要心平气和。不能对孩子发泄自己的情绪。或者说每时每刻都对孩子和颜悦色。
育儿是育(愈)已的过程。有情绪就不教育孩子了,自己消化。教育孩子或和孩子相处要始终心平气和。这一条是我对自己的自我要求和正在努力践行的目标。教育其实就意味着说教。孩子老说我啰嗦、唠叨。我已经深刻的意识到这个问题、正在努力的摘掉啰嗦的帽子。
我发脾气或歇斯底里时其实背后都是恐惧和自私,恐惧孩子将来没有好的未来;恐惧孩子晚睡会生病,我还得带她去医院;恐惧这个行为会影响孩子的品行,或者给我丢面子。
这几天在看《中庸》:《诗》云:予怀明德,不大声以色“。当我怀着“明德”,我就可以不疾言厉色。明德在这里我理解为恐惧越来越少、有接纳力,可以用神性的、爱的目光去看待、理解、信任孩子所做的一切。“精神到时文章老,学问深时意气平”。这里的学问我理解不是我们学识渊博,而是自身的修为和修养。当然有修养修为的人学识也不会差。
二、教育孩子时看孩子的反应,时刻反思觉察自己说话和要求的方式方法。
做到心平气和,和孩子说话,孩子也不一定遵着我说的做。如果孩子虚心听取并采纳,我说话的方式方法得当!如果孩子拒绝、反驳、阴奉阳违,我会反思我说话方式。锻炼觉察自己如何让话听起来好听、顺耳。
在引导孩子早上自己叠被子这一件事上,孩子依旧不叠。2017年6月9号日记中记录,连续两天早上要求孩子叠被子,她都答应而不做,还和孩子说了她在我这里信用降低的气话。后来自己去觉察了很多东西。11号那天早上发生了奇迹,她把自己的被子叠好了,还把我和她爸爸的被子也叠了。她不叠的时候,我都帮她叠好了,而且叠得很整齐,她放学回来感受到叠了床的美好。我既然帮了她两天,希望她是否也帮我们叠一下?奇迹竟然发生了。所以感悟是:引导孩子做什么事情,得让她感觉到这是一个美好的愉快的事情。发脾气、呵斥、厉声厉色是不会让孩子感受到美好的。当我要求她帮我叠的时候,我没有任何企图心,比如培养你好习惯、培养你感恩之心等等,就是很平常的说,没想到孩子竟然行动了。
当然女儿依然有不想听我说话,不遵从我的要求的事情发生。这会激励我,继续觉察、修炼,让自己更有智慧,更平和,不设期待,润物细无声的影响和引导她。现在她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听话行为出现了!
2017年7月11日,在微信群分享的体会是:不控制孩子,尊重孩子的决定,让她按照自己的意愿行走,体验自己的人生!但我不能放弃学习和对她的引导和影响。做到“爱的有心无痕”。
“先定为,后做为,再成为”,“先知道,再努力做到”!这两条原则我还需在育儿实践中检验和完善。我依然走在自修提高自己的路上。
“四十而不惑”,在四十这个年龄段里,我正在逐渐的清晰起来,开启了智慧。感谢我自己,感谢那个勇于思考、改变、完善自己的我。感谢老公的支持、理解、帮助。感谢所有在我成长道路上帮助、指导和陪伴我的人。谢谢你们!也希望越来多的家长能从要求孩子,转变为改变自己开始,让越来越多的孩子身体和心灵都健康的成长,成人后能享受从内心深处散发的喜悦,而不是像我和其他很多人再去花时间疗愈、寻找自己、寻找内心的快乐。
王阳明《传习录》中有一句话:“人胸中各有个圣人,只自信不及,都自埋倒了。”我一直坚信孩子内心都有一个圣人在指引着他们奔向光明,这就是他们内心的源动力。作为父母的我们不要因为我们的恐惧、担忧、自私而去让孩子内心的圣人沉睡。信任孩子就是一个智慧的独立体,她的决定都是智慧的、都是她要体验的。
昨天20170813,女儿要和另外一个初一的女生相约下午去南锣鼓巷。我同意了。但内心很担心,希望她们再约一同学。她爸爸说,如果就两个人去,就不同意她去了。我当时认为不妥。既然答应了,就不应该因为两个人就不同意去,我都能预见不同意后的情况。午饭时,女儿主动问我,为什么我和她爸爸都希望她们再约一个伴呢?我解释说,已经约好一起去的伙伴我们对她并不是那么的了解,所以我们有点儿担心,如果能多约几个伴会更好。没有你们两个也可以去。只是不要去人少或者没人的地方。上午还度娘了一把,如何指导孩子交友:“远小人,近君子,此为交友之本!”没原话说给孩子听,怕她又说我啰嗦。旁敲侧击的问她的小伙伴里谁最善良啊,回答说都很善良。告诉她如果有朋友怂恿你去做不好的事情,对这样的朋友一定要警惕。觉得自己铺垫的够多的了。担心也在一点点减少。午饭后女儿告诉我,她们会有5个人去,两个初一的女生、两个5年级的、一个初一女生的表妹。这下我踏实了。
下午1:00出发,说好4:30回来,4:50了,还没有音讯。给女儿电话,通了没人接。她爸爸说没事的,不用再打了。我微信给她,问她:是在避雨还是在回来的路上了。女儿很快微信里说,“她们已经在地铁站里了,准备回来。”声音很愉悦。我也很开心,因为我没有像以前因为到点儿了,埋怨孩子没回来也不电话说一声,埋怨她不理解父母的担心。我相信我微信里的提问,她体会到的更多是关心和爱。
晚上她们又约着去楼下小花园玩,通常都是9:00就回来了,9:03,女儿微信留言说,她们正在公园里疯跑玩游戏呢,要晚一小会儿回。听了她的留言心中很温暖。
爱不是控制、爱不是负担、爱不是伤害。爱就是让人感受到温暖和幸福。我深深的爱我的女儿,所以我不断的在改变进步。女儿名字叫:悦然,喜悦的样子。这是我和她爸爸的初心。就是希望女儿能有内心真正的快乐。相信经过我的“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一定会笃行,不偏离自己的初心。相信女儿内心的源动力会指引她朝着自己的目标前进,去追求、享受属于她自己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