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阅读一本书》的作者认为有六部作品是有要求的读者必须要看的,至少每一个优秀的诗人或是作家都是这六部作品的读者。首先是《圣经》,然后是五部史诗作品:荷马《伊利亚特》、《奥德赛》,维吉尔史诗《埃涅阿斯纪》,但丁《神曲》,最后的史诗就是弥尔顿的《失乐园》。当然,这是西方人说给自己听的,放在中国还有不少经典,至少《诗经》《楚辞》是少不了的,这都是源远流长的文化之开始。对于外国文学爱好者和研究者来说,错过了这几本书,你就错过了阅读经典走捷径的机会。
《失乐园》创作完成于1666年,从时间上来说,是影响后世的五部史诗中的最后一部,其后还有不少人写过史诗题材,包括华兹华斯的《序曲》和拜伦的《唐璜》,不是半途而废就是对后世的影响甚微。弥尔顿是史诗时代的最后继承者,《失乐园》却成为了后世天使恶魔传说题材文学作品的滥觞,影响颇为深远——先是文学作品歌德《浮士德》、拜伦《曼弗雷德该隐》,到了现代便是影响更为广泛的影视作品,比如电影《康斯坦丁》、美剧《超自然力量》。
天使恶魔传说可以说是西方文艺作品源头中除古希腊、古罗马文化思想外第二个说不尽的题材——六部经书、史诗中,荷马和维吉尔的史诗是第一种题材,而《圣经》、《神曲》、《失乐园》就是第二种题材,并且这三部作品是沿着历史进程不断演变的。大家都知道,天使恶魔题材并非起源于《失乐园》,而是公元前的《圣经》,那时它就奠定了创世故事的框架,对物质世界、人类的起源解释得头头是道。在此之后,但丁又以自己的方式分别拓展了地狱、炼狱和天堂三部曲的想象,又是对天使恶魔进行更深的刻画,弥尔顿的《失乐园》在前两部作品的基础上加工、演化,用史诗的方式表达他对上帝创世前后历史的艺术化理解,重点对恶魔撒旦赋予了人性的光辉。总的来说,现代文学影视作品中天使恶魔的题材受《失乐园》影响更多一些,因为从弥尔顿开始撒旦这个角色亦正亦邪,反面人物性格得到充实,为后世作品拓展了想象空间。
这部史诗的内容大体是这样的:天使长卢西弗(坠落后称为撒旦)因野心膨胀妒忌上帝及其独子的权力煽动天堂三分之一的天使叛乱,大天使米迦勒、加百列领军平叛未果后,上帝授命其独子将撒旦及其党羽打落万劫不复的地狱。但坠落后的撒旦仍不死心,在得知上帝为了弥补天堂失去天使的损失而创造了人类物种后,他企图引诱人类始祖亚当和夏娃堕落并得到成功。从此,亚当和夏娃被赶出伊甸园,背上了原罪名。但上帝出于对人类的仁慈,授命米迦勒向亚当展示了人类的未来,包括其后的人类如何堕落,弥赛亚耶稣出世才能拯救人类的灵魂等等。
在壮阔恢弘的史诗《失乐园》中,弥尔顿塑造了不少正面人物:雷霆在手、权威不二的上帝造物主,仁慈恭顺的上帝独子耶稣,大天使米迦勒、加百列、拉斐尔,还有形形色色各路天使撒拉弗、基路伯,自然还有犯下弥天大罪被驱赶出伊甸园的人类始祖亚当和夏娃。但这都不是弥尔顿笔下塑造的最出彩人物,他们跟圣经内容和传统观念下的他们本身出入甚微,都是正义凌然、高高在上,改编成电影出场的时候都是一道强光打在身上,背景音乐是“哈利路亚”高声赞美主,再过一个钟头,你就要打呵欠了。如果你要作研究,为一个人作传,你会发现这些人物很呆板,丝毫没有值得写的内容。但撒旦这个反面人物就不一样了,这部史诗中最出彩的人物也是撒旦。
整个失乐园的故事,你大可以去看《圣经》,那里关于创世的内容更为博大精深、更为权威,你撇开经书来看这部史诗是因为它有不一样的地方。再看基督教文化题材的这三部经典,《圣经》奠定框架,内容大而广泛,是权威的认证,教内有了纠纷都要引用它来为自己据理力争;深受古希腊、古罗马文化影响的但丁又是文艺复兴第一人,《神曲》将地狱、炼狱和天堂的想象发挥得登峰造极,后人无一人能望其项背,只能另辟蹊径开创新的想象空间。系统地读完《失乐园》后,你会发现是撒旦串起了整条故事线,没有他,这部作品就没有异于其他史诗而存于世的独特性:正是撒旦拯救了弥尔顿的《失乐园》,让它在历史长河中占据一席之地。
撇开宗教传说的外壳,再看看里面的人物:上帝是作为统治者,亚当呢,就是没有主见的顺民受了内人言语挑拨犯下弥天大错被诛九族,最后悔不当初,而撒旦是作为不满于现状的反面人物,会思考、会反抗,甚至是追求人文、自由的斗士,这不是现代人更为欣赏的性格吗?读完《失乐园》,即使你说上帝是暴君、撒旦是反叛的斗士都不为过。
上帝是新型专制统治下的暴君,专制统治的方式便是到处施行“天鹅绒监狱”,也就是划给你一个基本生活的空间,让你无忧无虑,只要你绝不触碰他划定的禁区。一句话,就是恭顺、服从,时刻不忘赞美主,该问的问,不该问的绝不问,否则打你入地狱。这就是说,根本不让你有思考的空间,要保持你的卑微地位,因为人一思考,能分辨善恶就如同有神性,可以同上帝平起平坐。唯一受到引诱偷吃知识树果实的亚当和夏娃也是事后悔不当初,卑躬屈膝地向上帝忏悔、求饶,后者以儆效尤将他们逐出伊甸园。有人敢反抗吗?只有撒旦。
在弥尔顿的《失乐园》中,撒旦才是唯一的英雄。坠落地狱后,撒旦提振军团士气,说:
“不久之前还对他的帝国充满忧虑,
如果仅此一仗就胆战心寒,就卑躬屈膝恳求赦免的天恩,
神化他的权力,那才真是无可救药的堕落;
那才是比坠落更失身份的堕落和更失身份的耻辱行为。”
比起整部史诗中那些唯唯诺诺的正面人物,撒旦以一副宁可真小人绝不伪君子的形象脱颖而出。
大家都知道弥尔顿是虔敬的清教徒和抵死的共和人士,他留给后世的不朽作品不止《失乐园》,还有《论出版自由》。很多人好奇,为何共和人士弥尔顿会选择这种保王题材并竭力将其刻画成一个压制下的世界,其实弥尔顿是有意识地塑造撒旦这个人物的。他要突出的是压制之下的自由人文精神,就像书中让人类在伊甸园中堕落,不是生来就是善,而是从恶产生更多的善、纯粹的善。在把亚当和夏娃带出伊甸园之前,大天使米迦勒受命向亚当展示了人类的未来,看到人类从混乱、贪婪中由救世主弥赛亚的指引下走向信仰的本途,亚当感慨:“啊,无限的仁慈,无量的仁慈,由恶而来的善必将使之产生,以致层出不穷,恶转变为善,比用善创造天地,创世第一次把光明带出黑暗,更加绝妙精彩!”——就是说,从反面来呈现本身的美。
作为清教徒家庭出身的弥尔顿,早年却放弃了当教会牧师的打算,闭门攻读文学,对荷马史诗、维吉尔史诗有狂热的爱好,而后又争取言论自由写下了反对书报审查制的《论出版自由》。《失乐园》展现的就是十七世纪英国共和进步人士所理解的圣经创世前后的传说,整本书处处都烙上了弥尔顿的思想痕迹——弥尔顿笔下的撒旦形象复杂,他本人的思想也是充满矛盾性。将弥尔顿整个人的思想放在他本人的著作中,亦相得益彰:出身于清教徒的弥尔顿选择宗教题材似乎理所当然,但是接受过人文教育熏陶的另一个弥尔顿决定在宗教题材中表现个人的自我意识也是无可厚非。作品中个人的自我意识突出表现在撒旦这个人物上,他认为即使他本人官升到再无可升,上帝雷霆在手,谁能与之一比高下,所以他宁愿在地狱当政,也绝不去天堂供职。从刻画撒旦这个角色如此得心应手的事实看来,在虔敬的清教徒和追求人文自由的进步人士之间,弥尔顿最终倾向那闪亮的人文之光。
(原创文章,转载请先联系本人并注明原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