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研修第九讲,内容是危机干预。老师说,这是学了无用,不学要命的一部分内容。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一个心理咨询师一辈子可能也遇不到一次这样的事件,但是一旦遇到了,没有学过这部分内容又是致命的,就像人工呼吸一样。老师很自谦地说这部分内容他也不熟,因为实践比较少,作为学生的我就更是只能先用笔记的形式记下来,慢慢去理解和消化了。
危机是一种紧张状态。心理危机(mental crisis)是指个体面临重大生活事件时,既不能回避,又无法用通常解决问题的方法来应对而出现的一种心理失衡状态。分为发展性危机、境遇性危机和存在性危机三类。
一、危机干预的重点人群
1.根据危机中人群分类确定干预对象,事件中的相关人群可分为五级:第一级人员包括直接卷入危机事件中的个体,特别是有受伤、严重财产损失或亲人伤亡者;第二级人员包括与上述一级人员有密切关系的人群,他们可能存在着严重情感反应和情绪问题;第三级人员是指在危机事件中从事救援或搜寻的工作人员、志愿者等;第四级人员是指可能与此次危机事件的发生、发展有相关责任的领导或个体;第五级人员包括监控灾难场景时出现心理失控的个体。一般情况下,第一、二级人群应是心理危机干预的重点。
2.根据个体症状表现及社会功能状态确定干预对象,一类是个体尽管表现出一定的沮丧情绪反应,但其心理症状表现仍属于正常范围,泛化不明显,社会功能水平未受到显著影响;另一类则已出现过度或异常的情绪行为反应,泛化明显,社会功能水平已受到明显影响。后一类个体应纳入重点干预人群。
3.根据是否有伤害性行为确定干预对象。伤害性行为是个体在心理危机状态下极端的行为表现,识别和控制伤害性行为是心理危机干预的重要内容。在任何一次心理危机干预工作中,有潜在自杀和潜在伤害他人与危害社会行为的个体,均应被视为心理危机干预的重点人群。伤害性行为包括自杀、自伤和伤害他人的行为。
二、危机导致的心理症状
危机是严重的应激,会引发身体机能及心理活动的改变。
1.认知能力发生改变
感知觉功能降低。应激下,感觉阈值上升,知觉的速度和准确性谈判,视觉的鉴别能力明显降低,可出现视而不见、听而不闻。
记忆功能下降。此时大脑皮层的紧张度增强,皮层的兴奋过强,出现负诱导现象,致命许多平时很容易回忆的信息不能回忆。
思维变得迟钝。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严重下降。思维的广阔性和灵活性变差,常常出现思维定势、思维局限,严重者还出现思维停滞,大脑一片空白。
2.情绪发生改变
在危机中,会出现严重的情绪反应,一般有焦虑、恐惧、抑郁、愤怒、沮丧、紧张、绝望、烦躁、害怕等。
3.意志行为发生改变
危机时,除了有心理反应,也会出现行为反应。与认知和情感反应相比,行为反应更加具有可观察性,是为了摆脱心身紧张状态而采取的应对策略。这些行为反应包括:逃避与回避行为、退化与依赖行为、敌对与攻击行为、失助与自怜、物质滥用、病态固执等。
三、危机干预的目标
与心理咨询中与求助者商定目标不同,危机干预需要咨询师更加主动与被干预对象建立咨询治疗关系,开展相关干预咨询治疗。干预目标确定亦是如此,更强调心理咨询师本身的主动性。从个体角度而言,干预的最低目标是解除危机状态,恢复到危机前水平;最高目标是提高心理平衡水平,促成自身成长。主要包含三个层次的内容:降低危机中个体伤害性行为的危险;降低危机中个体病患继发应激/创伤相关障碍的风险,恢复社会功能水平;提高求助者的危机应对能力,促其成长。
四、危机干预技术
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取得被干预者信任;提供疏泄机会,鼓励其表达内心情感体验;调动和发挥社会支持系统的作用,鼓励重新建立其社会链接系统;开展心理健康知识宣教,提供心理危机发展解释,帮助理解处境,提高危机应付能力;根据个体的不同反应,采取不同的心理危机干预策略。可采用支持性技术和干预性技术。
五、危机干预“八不要”
1.不要去设想幸存者曾经和正在经历的一切;
2.不要设想每个经历灾难的人都会受到精神创伤;
3.不要进行病理判断,幸存者在经历了灾难之后很多激烈的反应都是可以理解、可以预料的,不要将他们的反应用“症状”或者“诊断”、“病情”、“病态”、“障碍”之类的语言来描述;
4.不要用俯就的态度跟幸存者交谈,或专注于他们的无助、虚弱、过失甚至残疾,尽量专注他们灾难中和灾后帮助他人的举动和积极行动。
5.不是每一个幸存者都愿意交谈或需要交谈,通常以安静辅助的态度陪伴在他周围能给他们安全感,帮助他们应对;
6.不要询问灾难过程的细节;
7.不要猜测甚至提供不准确的信息,如果你无法准确回答幸存者的问题,应尽力去了解事实;
8.关于心理创伤的评估,仅仅实施评估也会给灾民造成二次心理创伤,一定要是能够持续进行援助的人在创伤心理教育的同时进行适当的评估,并保证能够提供一对一的心理援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