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兰德波顿《爱情笔记》
类型:爱情/哲学
豆瓣评分:8.4
为什么失恋会带来痛苦?为什么人们会不可避免的陷入爱河?成熟的爱该如何相处?解答关于爱情的一切问题。
三句读后感:
1.爱的需要总是先于爱某个特定的人。因此给予不同的时间地点和事件,则会爱上不同的人。因此,“非你不可”不过是基于特定时间事件的谎言。
2.不成熟的爱总伴随着情绪的大起大落,在这个过程中,是被爱者和追求者两类自私的博弈。追求到心上人反而会带来从所未有的迷失感,这种爱的逻辑顶点就是死亡。
而成熟的爱则基于充分的了解和认识,充满自我节制,是想象和现实的平衡,是能够越过日常生活龃龉的婚姻,是相互妥协、求同存异的体谅。
3.对于爱带来的痛苦,不管是实证主义(用理智处理一切)还是禁欲主义态度(消极逃避)都并非合适的解答。最合适的,是协调爱情中智慧的需要和智慧可能存在的无效,协调迷恋者的愚蠢行为和迷恋的不可避免,找到其平衡点。
卡尔·纽波特 《深度工作》
类型:工作/时间管理
豆瓣评分:7.8
本书讨论的是如何在信息化和碎片化的时代,保持深度工作,创造最大价值的能力。非常适合总觉得自己时间不够,但又有很多事情要做的上班族/学生党。
三句读后感:
1.在互联网的使用几乎充斥着所有人的生活时,作者却提议要远离互联网。原因是:twitter/facebook等(类比国内的微博/微信)占用了人们太多的时间,使得人们的工作时间碎片化,工作偏向于浮浅,很难再完成有深度的事。微博、朋友圈点赞行为本质上是“通过关注别人来获得别人的关注”,忽视了真正值得关注的应该是那些(自己的和别人的)有价值的、真正有影响力的事件。
2.要完成深度工作,真正创造价值,必须提高专注力,如规定每天固定时刻专注工作,每周固定几天深度工作等(双峰效应等等)。通过将深度时间和浮浅时间划分开来,让深度工作的时刻更专注,进一步提高效率,提升产出。如本书的作者一年内发表了9篇学术论文,且写了一本书,但却从未在节假日和工作日下午五点后加班,正是因为对深度工作时间的充分利用。
3.为了实现深度工作,减少不必要的中断和打扰,作者认为要让自己不那么轻易被联系到。在工作时间,尽量少使用网络。在休息时,也不要使用网络消遣。培养自己专注、不被打扰的能力,训练自己的大脑使其能适应具有挑战性的工作,而不能轻易被“有趣”的消遣性事物转移注意力。对自己的每天时间做好规划,充实度过工作时间和休息时间,使得大脑更有效率。
贝蒂·史密斯 《布鲁克林有棵树》
类型:成长/文学
豆瓣评分:8.7分
关于一个生活在贫民窟的小女孩自立自强,独立成长的故事。在苦难重重,遍布泥泞和尘土的人生中,她还是保持赤诚善良的心,还是坚守独立自强的品格。
这是一段感人至深的故事,一段残酷又温暖的故事,一段教人成长的故事。
读后感:
这本书给我带来最大的感受,是“自尊”、“独立”、“自强”。也正因为如此,让我深深的喜欢上了本书的女主角弗兰西。
十一岁的弗兰西,妈妈是勤劳的清洁工,爸爸是温柔的酒鬼。她每周周末捡完垃圾贴补家用后,就会去当地图书馆看书,她从字母A开头的书读到字母Z。
十三岁的弗兰西,失去了童年。父亲去世,母亲要产第三胎,姐弟俩都在读初中,家里没有了经济来源,然而,他们还是坚持完成了教育,坚强的度过了危机时刻。
十四岁的弗兰西,初中毕业,但家里只能给一个人继续读高中,妈妈把机会给了弟弟,并认为弗兰西会自己争取上学的机会。她去了一家读报的公司打工,成了首席阅读师,每周的工资改善了家里的经济条件。
十五岁的弗兰西,妈妈让她重新去读高中,但她却直接去上了大学的暑期学校。
十六岁,她通过了大学入学考试,直接获得了大学的录取通知书。
十六岁,母亲改嫁,家里的条件越来越好。
十六岁,情感上,她受到了欺骗,但她对自己说:“我不需要任何人,我要别人需要我,要成为一个被别人需要,值得被爱的人。”
最后她终于和家人搬离了布鲁克林,离开了这个贫穷,但却赐予了她坚强的力量的地方——因为那里有树,有棵生命力顽强的树。
就像那棵树一样,贫穷打不倒,苦难打不倒,歧视打不倒,谎言打不倒。
所谓自立,所谓坚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