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比较策略
看孩子的关注点是求同的还是求异的,父母可以通过寻问孩子来了解:你在这件事中,发现了什么呀?他们之间有什么关系?比方说,我们可以在桌子上摆放一些东西,让孩子去观察这些东西的特点和相互之间的关系。通过观察,如果孩子得出的结论是:这些东西都是或者是说它们在某些方面是一样的,这样的孩子就偏向于求同;如果孩子回答说,这几样东西是不一样的,这个这里是这样的,那个这里是这样的,他看到的事物全都有不同的点,这类孩子更偏向于求异类型的,这是他们的特质。
当我们了解了孩子的比较策略之后,我们对孩子做事的特点就有所了解了,与孩子的互动就更容易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对孩子的未来规划也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做为教练型父母或者是导师型父母,我们能给到孩孩子的不仅仅是健康的成长,更重要的是我们可以做到引领他人生的方向。
求同的孩子比较喜欢周密的计划、按部就班的做事情。这类孩子如果让他学艺术类的事情就很困难,也很痛苦。当你交待给他做一些事情的时侯,他很可能会问你:那接下来是什么呢?我儿子喜欢问:然后呢?这一类型的孩子喜欢提前把事情规划好,在大脑中形成明确的、比较缜密的步骤,按照这个步骤,一步一步的进行,这样他会比较踏实,他的任务就能比较顺利的来完成,孩子的安全感和价值感就会得到很大的提升。在孩子学习营里,有一个孩子叫:浩浩,12岁。通过和他父母沟通,了解到亲子关系有一些紧张。妈妈说,他做事情总是静不下来,总是做着这件事就想着那件事,这件事没做完,他就把注意力放在另外一件事上了。他的妈妈特别希望能通过课程让他安静下来,安安心心的去学习。进入学习营后,老师就特意观察这个孩子,发现:他可以很好的和周围的孩子、老师去互动,并且他也非常愿意去照顾同学,帮助同学;在课间休息时,他会主动的问老师:下节课干什么呀?当发现这个孩子是求同的特质时,老师就知道了,他喜欢按部就班的做事,他喜欢在心中形成有效的步骤,他才会静下心来踏踏实实地做事情。这样呢,老师就有意识的提前把课程内容告诉他,他就能安静下来了。因为他知道接下来要做什么,在心里已经做好了规划,有了预备。并且他非常仔细的考虑了每个细节如何去配合,如何去完成。当他不清楚接下来要做什么的时侯,他就会有担心,这就不是他的特质。学习营结束之后,老师把孩子的特质告诉了家长。这样,家长再安排事情时,就可以把规划好的事情提前去告诉他,这样家长和孩子的互动就轻松了很多。
求异类型孩子喜欢拥抱变化,善于发现变化,喜欢标新立异。如果让他长时间呆在固定不变的环境中,或做一些一成不变的机械性的工作,他就会感到枯燥乏味、没意思。当我们知道孩子的这个特点的时侯,就会在孩子的房间布置、衣服着装等等这些方面制造一些新鲜的感觉,去引导孩子多做一些他感兴趣的的事情,去激发他内心的小宇宙。可以引导孩子做一些有创造性的事情,发现不同,他就越来越有信心,还能避免三分钟热度。
第二部分:行动策略。分两种:主动型和被动型。
当孩子与小朋友玩的时侯,经常扮演带领者,他的行动策略就是偏向于主动型。主动与被动没有好坏之分,只是每个孩子的特质不同。关键是看他做事情如何做到有效,对于主动型的孩子就让他多做主,多让他做决定,做选择多接纳他的主意,孩子就能得到满足感。对于被动型的孩子,父母要有意识拉动,他就愿意跟着往前走。了解后,我们就尽可能顺应孩子的特点,同时可以有意识的逐渐引导他向主动靠近和发展。
无论主动还是被动,都要鼓励孩子自己行动,锻炼独立自主的能力。那我们用什么样的方法来鼓励孩子独立自主呢?我们可以把问题转换成有效目标。比如说,孩子说我的英语特别差。我们可以这样回答孩子:
A、你做些什么才可以让自己的英语成绩更好呢?让孩子自己去想适合他的办法。
B、让孩子把焦点调整到去寻找办法上。可以这样问:为了英语学得更好,可以有哪些方法啊?
C、继续问:还有呢?
D、问:如果有的话,会是什么呢?
不断的引发孩子的思考,给孩子种植上“凡事至少有三个以上的解决办法”的信念。
问题1、女孩10岁,不能接受自己的错误,一说就着急,发飙,做事着急马虎。
答:我们给孩子贴的这些标签的标准每个人是不一样的。比较策略是两个方向,一个是求同,一个求异,如果你是求同的,孩子是求异,是与你的特质挂钩的,是符合不符合你的标准,没有好与不好。只要你在用“好与不好”区分,这对孩子是不公平的。大脑像一个文件夹,他打开是与他自己大脑的文件夹一致的,只是特色在于求同或者求异。孩子发飙着急,一定是与他内在不一样了,只是他不知道怎么应对,还没有培养出属于自己如何去应对的一套信念系统。所以每个孩子是不一样的,与我们成年人也是不一样的。我们只是需要找到孩子的特点特质,放下评判、标准,放下我们的条条框框。我们呈现的信息与孩子内在是不一样的,因此我们就可以越来越懂孩子。
如果孩子总是这样,对自我的否定一定会出来。对她自我价值的分值是拉下来的。未来他是指望这个自我价值去把自己的生命状态活出来的。所以,我们要去研究透彻。
求同有求同发展的方向,求异有求异的发展方向,每个行业的需求也是不同的,最终找到适合孩子的发展方向。弄清楚了,对于他未来的行业都能够在你的大脑中遇见。看到孩子的天赋与才华,顺应孩子的成长。按照他原本的样子,提供他的标配,就一定能成大器。
有成就的人,至少在三个方面会成就自己:
1、自我情绪管理的能力,穿越情绪,与情绪共舞。
2、早立志,有远大志向。
3、自我价值足够,自信、自尊、自爱的分值足够,不会因为外界的评价而让自己乱了分寸。
让孩子知道我爸爸爱我,我妈妈爱我,我是他们的骄傲。这是最重要的,否则就是本末倒置,就像一台手术倒很成功,但病人死了。可以放下芝麻,去抓西瓜。一定是这三方面的都具备,基石是我爸爸爱我,我妈妈爱我,我是他们的骄傲,我很棒!
问题2、高中青春期女孩在意外表,因为喜欢他的同学说她难看,烦恼自卑,不愿意去学校。
答:这个问题是关于自我价值的。很普遍。
孩子从小没有一个重要的信念植入:我是独一无二的。让身体把这个最重要的信念吸入进去。是因为比较才出了问题,一定是有个参照物把人搞成这个样子。如果到处都是参照物,你有可能成为他的百分百吗?一定是不可能!哪怕是仅仅差一分,你也永远赢不了,因为你在跟外界的在比较。所以会自卑,不会有赢的感觉。为什么要比呢?有什么可比性?标准是否我们可以自己定呢?要活成我们自己的一百分的标准是能由我们自己来定。小有小的优雅,大有大的美。作为父母说这些话的时候一定管用!她就可以从新定义自己,自己就是标准,从现在开始把自己活成自己的标准。如果爸爸说这句话,太重要了。如果妈妈再说会在此基础上加重分量。
把眼睛收回来,只有你有机会活出你自己的一百分。我们要从新协助孩子进行自我定义。这些事情虽然细小,但是是必做的!父母给到孩子的肯定和力量感,有足够的发言权。当然,我们父母对于自己的各个部分是否可以自己我接受,自我认可呢?老天不生产次品,生产的都是精品,而且是不一样的精品。独特又精品。
问题3、女孩16 ,读高一,去了一个月就不去了,约好男同学在一个学校,男孩不去了,没有动力。
答:她把焦点放在关系上了。
站得越高能看的画面就越大,信息量就越大。如果站在现在的高度,她只是看到了她的朋友,她只看到关系不圆满,因此一切都灰暗了。让她站的更高一点,站到人生的高点去看,自己几年后理想的大学是什么样?当达成后,周围的环境是什么样子的,生活是什么样的,结交的老师同学是什么样的。你再回看,你还纠结这些点事情吗?你对此刻纠结的你说句什么话啊?当你能带他看到的时候,他可能会一笑了之。所以,不是孩子错了,只是没有意识到自己看到的画面小。举例:我画了一幅画,先是画A部分,让孩子看,一种心情:自由自在,舒展;再添画成B,心情变坏,紧张,害怕,心情和感觉会变,因为信息进入;再添画至C,心情又平静下来。因为看到全景和真实的实相了。所以信息量越大,就不一样了。
A、画鱼,画水,
B、画鱼钩,画鱼竿,钓鱼翁
C、画水缸,以上仅是水缸外壁上的一幅图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