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记:同样一部电影,不同的人,或者同一个人在不同的年纪,都能有不一样的视角,也有不同的感受,大诗人苏轼那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堪称哲理啊。
暑期,《哪吒之魔童降世》火了。
票房已超过15亿,观众们相互推荐。
我是看过1990版《封神榜》的一代人,童年时心中就有一个手舞混天绫,脚蹬风火轮,手持火尖枪的哪吒形象,这次《哪吒》上映,就像是要和童年的朋友见面一样,再加上电影口碑之好,便多了些期待。
观影时才发现这里的哪吒和心里的哪吒不太一样,形象不一样,命运不一样,遭遇也不一样,但是并不影响我对这部电影的好感。后来看到影评有吐槽较原著改动太大,其实没有什么是一成不变的,也没有什么是一定不可逾越的,更没有什么是可以堪称完美的。
这部电影挺带动气氛的,大人孩子的情绪一直跟随着,只是现在的我是个中年老母亲了,更多的是从一个母亲的视角,跟着这部电影笑着,气着,哭着,又自省着。
电影中笑点颇多,哪吒的闹剧也不少,看到哪吒精力充沛,力大无穷,不受约束,不知有多中年老母亲跟我一样,也觉得自己生了个哪吒。
电影里有一个片段是哪吒母亲陪他踢毽子,随从问母亲要不要带上盔甲,母亲说不用,结果被哪吒打的很受伤。我仿佛看到了自己养儿的血泪史,也曾被抓,被挠,被扒眼睛,还有那半夜不分轻重,不分部位的无名之拳,那种愤怒与酸楚,虽无电影里一拳被打到墙里那么夸张,但是养过“哪吒”的老母亲应该都能秒懂吧。
我不知道为什么,看电影时始终忘不了自己中年老母的身份,也正是因为这个身份,多次被感动的热泪盈眶。
这部电影突然让我觉得一个降生的孩子,就像一个混元珠,包含着好与坏,善与恶,在成长的过程中,有的被炼成了灵珠,有的则变成了魔丸,都说灵珠是来造福人类,魔丸是要毁灭人间,似乎各自命运已注定,但是灵珠转世的龙王三太子敖丙为了自己家族的利益也被迫做出了要水淹陈塘关的恶事,魔丸转世的哪吒为了救陈塘关的百姓也敢于牺牲自己,所以哪吒说的对,我命由我不由天,自己的命自己说了算。
电影里,给予哪吒生命的同时也给了他生命终结的时辰,对于不知情的哪吒而言非常残忍,而对于知情的哪吒父母更是残忍加倍,试问哪个父母能接受孩子会快就要离开自己的事实?
哪吒出生后被视为妖怪,虽然父母知道他是魔丸转世,母亲依然护他周全,父亲也去元始天尊那里求可以换命的生死符,当天灾降临时愿替哪吒一死,这就是父母亲本能的爱,能感动天地,感动妖魔之心,所以哪吒知道真相后自愿带上乾坤圈,将自己的魔力控制住,怕自己为祸人间,爱的力量是无边的,只是现在7岁的孩子还看不懂这些。
哪吒特别喜欢踢毽子,喜欢和母亲一起踢毽子,只是哪吒母亲的工作是斩妖除魔,有一个片段是母亲好不容易有时间陪自己踢毽子,有人来报有妖怪出现,母亲便牺牲陪孩子的时间投入工作,这其实就是现实生活中的亲子陪伴问题,哪吒坐在墙头上习惯性失望的眼神,估计也戳到了上班族老母亲们的心吧。
电影里的哪吒被人误会很深,除了父母和他的师父太乙真人,便不曾被温柔以待,别人的成见,误解,无不在伤害着一个孩子的心,心地善良的龙王三太子敖丙也是被世人视为妖族,才一怒之下想活埋陈塘关,申公豹说了一句,人心中的成见是一座大山,再怎么努力都休想搬动,道出了许多人心里的无力感吧,能改变天地,改变人心的都是英雄吧,路途何其艰难。
无论人还是妖,都是渴望友情的,若是不被接纳的孤寂相遇,友情更显珍贵。
哪吒和敖丙在海边踢毽子,哪吒没有闹海,也没有打死三太子扒皮抽筋,反而是灵珠与魔丸相遇,一个孤独,另一个也孤独,一个不被世人理解,视为妖魔,一个被整日灌输拯救龙族的使命,没有朋友,他们也渴望友情,也渴望相互理解。有人说命运弄人,灵珠本该幸福,却遭遇一个只有仇恨和使命的家庭,魔丸本该不幸,却有父母和师父无私到拿命去爱护自己,一个红衣火爆的哪吒,一个蓝衣忧郁的敖丙,似乎也能看到这命运在生活里的缩影,电影弘扬了这样的友情,最终没有让他们互相残杀,而是合力去与命抗争,与天灾抗争。
电影的结局还是不错的,像《封神榜》里的哪吒一样,他俩儿的魂魄还有,有种留着青山在不怕没柴烧的感觉,期待续集。
观后花絮:
儿子拿着个游泳圈套在脖子上,自当是乾坤圈,嘴里念叨着“急急如律令”,噌,游泳圈就砸我头上了,敢情我除了奥特曼里的妖怪,又多了一个戏份,阿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