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松蔚在一本书中,描述了一段对话:
……
他是一个十几岁的中学生,瘦瘦的,坐在长沙发的一角,刻意与母亲保持着距离,低头缩肩,两只手相互搓来搓去:“我,我得了抑郁症……”
“我知道你得了抑郁症,我想听你说更多。”
他畏缩地看我一眼:“说什么?”
“如果没有‘抑郁症’这个词呢?你会怎么介绍自己?如果‘抑郁症’这个词没有被发明出来,就像你妈妈年轻时一样,你会怎么介绍你现在的情况?”
他想了想:“我不开心,我什么都不想做。”
“假如你遇到了年轻时的妈妈,她说,我们的情况一样,你会怎么想?”
男孩摇了摇头,看着他妈妈:“不一样。”
“怎么不一样?”
“我得的是抑郁症,她不是。”
他也离不开“抑郁症”这个词了。
……
科学研究新成果,让我问知道了许多过去稀里糊涂的事。但是,把概念作为标签,则模糊了我们的思维,掩盖了许多东西。
例如,原生家庭,心理阴影,连集体,爱国等高尚的词汇也会被滥用。
由于身体弱,美妙都要感冒咳嗽一两次。而且周期长,虽不致命,但难受异常
我开玩笑的套用一首歌词说:"每一次感冒,都是新感觉。‘’
的确,虽然年年感冒,每次感染上,感受并不都一样。
这说明除了感冒这一家喻户晓的词汇,据研究表明,感冒病毒有上百种甚至上千种。
由于概念,词汇的匮乏,笼统称之为感冒。
这样服药,治疗起来,也简单易行。
只要是感冒,无论是着凉,风寒引起,还是病菌传染,都吃一种药,"白加黑‘’。
以不变应万变,就像学校教育一样,尽管有的学生觉得困难,有的学生觉得容易,平均一下,统一的大纲,这样就简便多了,虽然可能是不得已而为之。
人和人,千差万别,性格,爱好,特长,开窍的早晚……等,分别对待,难且费力。
制定一个统一的标准,管理起来省时省力。例如,军训。走起正步来,管你是学霸,还是学渣,有什么区别吗?
仪仗队,确实威武,壮观,个性化服从集体化,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态度。
谁说孔子是圣人,教授就值得尊敬,作为老农照样可以嘲笑他们:四体不勤,五谷不分。
什么袁隆平,屠呦呦,你会唱歌吗?会跳广场舞吗?即使会,则没有优势可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