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子过得真快,尤其对于中年以后的人,十年八年都好象是指顾间的事。可是对于年轻人,三年五载就可以是一生一世。”
——《半生缘》
这是“崔律精时力之100天挑战《奇特的一生》阅读”系列,今天是2019年5月5日。
一、原文:
P233
时间的奇特早就使作者感兴趣了。例如,作者发现,幼小的孩子对时间的流逝感觉很迟钝。人对时间的感觉,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步强烈、逐步敏锐起来,到了老年——有生之年愈少,时间的脚步声就听得愈真。
作者记起来,有一次飞越大洋去美国,飞机上有一个妇女坐在作者身旁织毛衣。毛衣针在她手中丁丁作响,一针一针地织着,这情景使作者愣住了。在洲际时间里流逝着我们祖母们古老的、毫无变化的时间:炉台上昏昏欲睡的小鸡不时吱吱地叫,圣像前点着小油灯,散发着面包的香味,一切都同作者童年时代在科什基诺村时的情景一模一样。但此刻波音喷气式飞机的机翼正掠过亚速尔群岛……作者也记起了战争、坦克的三合安全玻璃、瞄准镜上的十字准星以及那突然停顿的时间。时间显然同心脏同时停止不动了——射击声寂静了,坦克的马达声中断了,在白热化的战争间歇里,只有坦克瞄准镜上的十字准星在颤动,德寇的自动推进炮在迫近……
这样,时间有时过得慢一些,有时过得快一些,有时它停了下来,呆住不动。有的时候,特别敏锐地感到时间的步伐,这时,时间飞驰而去,快得只来得及让人惊呼一声,连回顾一下都来不及。不知不觉一天又过去了,人重新又站在镜子前刮起脸来;而有时,时间却踯躅不前,慢得像被黏住了一样,简直叫人难受。它忽然被拉长了,几分钟的时间拉成一条望不到头的线。这种种到底是由什么来决定的呢?是时间挤得满满的缘故吗?真是这个原因吗?到底什么时候你觉察不到时间的流逝——是在有很多工作的时候呢,还是在休息的时候?排满了工作的日子可以飞驰而去,也可以过得慢慢吞吞,慢得叫你精疲力竭。不,这里的情况千变万化,因此似乎搞不大清楚。时间的速度到底取决于什么,什么在催促它,什么在阻碍它?
二、我的阅读日志:
1.时间的“奇特”:作者写柳翁“奇特的一生”,奇特之处就是时间的“奇特”。从客观的角度来看,时间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物质,不因人的意志为转移,但是每个人对于时间的感知全然不同。同一个人,不同的年龄阶段,感受也不同。小时候好奇心比较强,看到的事务都是新鲜的,盼着快点长大,感觉时间还可以更快一些;长大之后,要做的事情越来越多,事情也都是重复性的动作,每一天看起来没有太大区别。可是,蓦然回首之时,却发现时间过得很快,尤其是当青丝变白发,脸上爬上皱纹的时候,仿佛耳畔时刻有时钟滴答滴答的声音。
2.时间的脚步:为什么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对时间更加敏感了呢?当作者在飞机上看到一个妇女织毛衣,为什么会联想起童年的情景呢?同时,还想到了战争时的场景。这是一种通感,还是突然看见了时间流逝的脚步呢?
我也曾有过这样的体验,某个场景会激活记忆,促使我浮想联翩,每当这个时候,我特别能够理解“逝者如斯夫”,特别想要留住更多美好的回忆,也对眼前的时光更加珍惜。
3.时间的长短受什么影响?心理学有个词叫做时间知觉(time perception )是指对客观现象延续性和顺序性的感知 。既与活动内容、情绪、动机、态度有关,也与刺激的物理性质和情境有关。此外,人们对较长的时间间隔,往往估计不足;而对较短的时间间隔,则估计偏高。刺激编码越简单,知觉到的持续时间也就越短。在判断时间间隔正确性方面,各感官是不同的。听觉和触觉对时间间隔的估计最准确。由于年龄、生活经验和职业训练的不同,人与人之间在时间知觉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时间知觉是对变化的一种主观衡量。绝对的静止,包括感知主体、感知客体以及二者所处的环境三者都处于静止状态,那么就没有时间,是永恒。永恒是什么,就是绝对的静止,没有变化,没有时间。
——来自《百度》
小时候我们对《匆匆》这篇文章倒背如流:“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 候。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我需要时刻保持对时间的敏感度,用时间记录和每日复盘来保持对时间的强烈知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