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大学的张旎分享了一个美国17年前教改的学校High teach High的记录片《Make Likely To Success》(极有可能成功)。记录片的中心思想就是否定100年前极少数有权力有势力的人所设定的现代教育体系。因为体制化教育说到底就是把教育工厂化,给所有的孩子制定统一的教科书,上课、考试,最终生产出最适合工业化社会的“人才”。
High teach High的核心理念是什么呢?Ken Robinson说教育就像是园艺,这是一个有机的过程,我们在种花的过程中不会因为某一刻树长得很矮就把它拔起来,这不可能对花草有帮助。我们最后也不可能吧所有花草都种的一模一样。而我们的核心理念就是让教育回归生命。
美国有个孩子们最爱去的地方,叫做儿童博物馆,适宜的对象是0-12岁的儿童,里面和真实的世界一样,孩子们可以在溪流中创建水槽、赛船,或在宽敞的温泉区嬉戏;也可以在自助取款机办理一张“借记卡”去商店购物,然后完成厨师、警察、艺术等工作来“还钱”。
在美国六七十年代教改时,内心都公认——最好的教育制度就是让学习和真实世界链接起来,纷纷有学校参与改革,但最终由于两个阻力很多学校依然回归到了“体制化教育”。
而这两个阻力正来自于家长和孩子。
虽然很多家长都认同孩子解决问题、批判思维、团队合作等能力是非常重要,但是对于学校尝试的教育改革依然保持中立的态度,他们依然认为这些能力都应该是通过考试进入大学后才有必要谈论这些能力。如果连大学都考不上,家长很担心孩子的前途。
学生也一样,有位数学老师想尝试将所教的东西和生活结合,而学生们却认为,应该通过考试进入大学后再考虑学习这些生活技能。
High teach High自然是当时仅存的几个坚持下来的学校,为了给家长和孩子更多的信心,影片中给出的两个数据也是符合体制教育的:
1、HtH的学生比同地区高中的平均分高出10%。
2、HtH的学生大学录取率达到98%。
这个学校没有教科书、没有上下课铃声、没有考试,以项目为主导,老师都来自于社会各界专业人士并且对教育有极大热情的,这里的孩子们每天都忙于一些自主选择的特定项目,为一年一度的大型展览废寝忘食。
学校成功的核心是调动孩子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孩子们为了完成自己项目,主动查阅资料、主动协作、主动尝试、老师最核心的作用就是课程最初的“项目设计”。这和儿童博物馆的核心教育理念一样,给孩子一个环境和任务,让学习自然发生,在儿童博物馆里从来就没有厌学的孩子。
纪录片中还有一个数据引人深思,过去美国中产阶级家庭收入一直都是和GDP同步。自从1997年后,也就是“深蓝”打包国际象棋大师的那一年,GDP的成长的同时中产阶级的收入逐渐下降。也就是说未来如果是人工智能的未来,被体制化教育出来的孩子,也就意味着被替代工业化的人工智能而淘汰。
这篇文章的评论也提出了几个观点:
1、虽然这是一部美国的纪录片,感觉离中国还很远。实际上已经在用相同方式教育的中国私立学校也已经有不少。
2、还有个观点也很好,事实上考试原本就是整个学习过程中必备的环节,是种验证学习的方式,哪怕像HtH中也有一个展示的环节,其目的是相同的。另外,孩子在体制化教育的时间可能只占一天时间的40%不到,更多的时间都是在家中度过,家庭教育在此时又起了关键的因素。
我的观点是,如果进步论依然是现在的主流,满足大多数人不因为体制化而被未来淘汰,自然是HtH学校的这种项目式学习为佳。如果现在还没法做到这样超前的教育方式,现在家长知道了这个概念,把体制化结合家庭教育,自然可以让你的孩子在大多数体制化思维的孩子中脱颖而出。
但是,我并不主张进步论,科技发展太快并非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