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日,又是一个开学季,也是悠悠第一天去上幼儿园的日子。
正式开学的前三天,为了缓解孩子们(包括家长)的分离焦虑,幼儿园开了一个为期三天的半日托管班,早上八点半送过去,中午十一点半接,可以让孩子们提前熟悉一下幼儿园的环境和作息规律,以免到正式开学时要在幼儿园待整整一天的不适应。本来我是没打算让孩子上半日班,但听完家长会后,觉得作为慢热的孩子,还是有必要先去熟悉一下环境的,循序渐进可能效果会好一些。
今天是上幼儿园半日班的第三天,总的感觉,孩子适应地出乎我们意料的好,每天上下学都笑容满面,能感觉到她在幼儿园玩得很开心。作为家长,我们全家老少悬着的一颗心也在看到孩子的状态后终于踏实下来。
从家访、开家长会、送被褥、入学材料审核、教室参观、老师沟通到正式接送学等、总共不到一周的时间,我却觉得经历了很多,也想明白了很多,这篇文章我就把这几天在入园前后的思考整理一下,分享给大家。
相信孩子适应环境的能力
对我们家来说,最担心的莫过于孩子在幼儿园的如厕问题。原因有二,一是对蹲厕的不适应。现在的孩子大多从小习惯于使用坐便器,忽然改用幼儿园的蹲厕,怕她不习惯;二,带着些许处女座的洁癖,悠悠自小对上厕所有种莫名的恐惧和挑剔,在外面稍微脏一点的厕所不去,对蹲厕也比较排斥。记得去年九月份从奶奶家回北京,在火车上她硬是生生憋了三四个小时,期间我们想尽所有的办法她就是嫌脏嫌别扭,死活不去,还是好不容易下了火车,找了个角落,一泻千里。近半年,凡是出门最斗争的就是上厕所的问题,除非是特别干净的、有专门儿童使用的小马桶近期才愿意尝试。所以我和她爸爸最担心的就是她如厕的问题,尤其是听说小区里一个小朋友也是有同样的问题,在幼儿园还是不能适应,一憋憋一天,身体都憋坏了。当然,如果她能克服这个问题,那以后真是要省心很多了。毕竟在中国蹲厕还是普遍而且卫生的。
因此,在上幼儿园的前几天,我们会假装无意地跟她聊起到了幼儿园上厕所的问题。我跟她说,要是你有小便或大便,就要举手告诉老师“我要上厕所”,老师就会带你去小朋友专门的厕所哦。而且这个厕所跟我们家的不一样,它是蹲着用的,跟大人们使用的一样呢。你看,这样我们又可以去尝试一样新事物啦。感受一下有什么不一样,回来告诉妈妈好吗?虽然她说好,但我心里直打鼓。结果还是很让人高兴的,第一天,回来告诉我们老师帮着她在幼儿园小便了。我们赶紧对她进行鼓励了一番;第二天说,在幼儿园也解决大便了。最担心的问题算是解决了。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变化让我吃惊。上幼儿园之前,我跟她说从今年开始她也要去上班了,去幼儿园上班,跟妈妈一样,早上去,下午回来,我们可以一起上班,一起下班。她听到这种说法很兴奋。这几天早上老跟我说,妈妈我们又要一起上班了!放学回来后,我问她,你在幼儿园时是否会想爸爸妈妈?她斩钉截铁的说,不会!我问为什么,她说因为我们家离幼儿园太近了,所以我一点也没想爸爸妈妈。
这些事情,让我在心中不由地惊呼,孩子的适应能力真是神奇。有些时候,大人无意识地在意或强调一些事情或观点,潜移默化中这种态度就会传染给孩子。我们责怪和担心孩子出现了某些问题却不知道从自身的角度去寻找问题的根源。此外,我自己的一个经验是,教会孩子对这个世界(危险的东西除外)抱有一种积极的“体验”的态度,培养一种成长型思维,把失败当成学习的机会,能让孩子更快乐、使她的灵魂更加自由。
调整对老师的期望
一周前,幼儿园老师打电话要来家访,希望提前和孩子熟悉一下,从而缓解孩子的入园焦虑。挂了电话,我和很多家长一样,想到的第一件事是:要不要送红包。
之前听同事说过,幼儿园的老师工资并不高,重要的节点还是需要打点一下的,能对孩子进行一些额外的照顾。我查了一下知乎,很多人的观点还是不支持的,他们认为一个老师要照顾二三十个孩子,每天平均分配在每个孩子身上的时间和精力也就十几分钟,即使给了红包又能延长几分钟呢。因此,有一个通情达理、配合学校的家长比红包对于老师来说重要的多。
我又想起,年前我向我的大学导师请教过这个问题,她的孩子现在已经上小学了,不论是人品、人际关系还是学业都非常优秀。她说孩子上幼儿园的时候,她从来没有送过红包,顶多是教师节时会准备一些并不昂贵的小礼物,比如说看到生活老师老给孩子们洗东西,会送一些稍微好一点的护手霜等。至于待遇,确实可能会存在一些“不公平”的事情,比如说午休时最不好的位置该分给谁?一般来说,经常对老师有要求的家长会得到所谓的“优待”。她告诉我,她几乎从来没有对老师做过额外的要求,因为她的观点是这样的:我们大部分人,既没有显赫的地位和权力,也没有大量的财富给孩子的后半生提供便利或保障,那么我们到底应该或者说能给予他们什么,才能在离开这个世界时感到放心?那就是自立、自强。
认真思考后,我决定放弃送红包的念头(当然即使送,更大的概率是老师不会收的)。
悠悠上了两天幼儿园后,晚上我会问她在学校都干什么了。她不怎么说,也许这个年龄的孩子表达能力还不够强。偶尔会说到一些,比如说他们都有自己的杯子,是白色的。她杯子放在最下面。这个我是预测到的,之前去参观的时候就发现上面的杯子都放满了,新来的小朋友估计是要放在最下面了。
我自然是不愿意让孩子放下面的,因为更容易脏。但是我释然了,一是要遵守先来后到的规定,二是我想起了杨老师的育儿观点,既然我们本身就出身不特殊,那就要接受一个普通孩子应该承受的待遇,比如,可能分配到好的也可能分配到不好的,碰到好事时不要自以为这是我该得的,而是想我何德何能能获得这样好的结果(万维刚老师提出的“非特殊思维”);遇到不好的事情,要想到这才是生活的常态。
“人生苦难重重”这是个基本事实,与其被家人保护的非常好、长大后被他人伤害后才意识到原来这个世界不是以我为中心,原来所有的好东西不都是给我的,原来生活不易、有那么多困难需要克服,原来我只是个普通人,我父母也只是个普通人......不如早点接触这个事实,摆正心态,接受自己的不完美,接受生活的不易。对未来既要抱有期望又不能盲目乐观,独立自主,不自私,有集体主义观念,是我希望孩子在幼儿园首先要获得的最初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前几天我爸跟我说了一句话,在职场中的自尊是通过业绩获得的。我觉得很有道理,同样用在人生的各个阶段,包括幼儿身上。孩子在老师心目中的位置,孩子在幼儿园的生活和“待遇”也是由自己的表现,而不是红包决定的。一个懂礼貌,守规定,独立性强,尊重师长,对人友善,热爱学习和思考,又懂得为集体的利益牺牲自己个人利益的孩子,是TA在学校包括未来踏上社会获得尊重和善待的关键。
去幼儿园到底学什么
入园带来的分离恐惧症,在悠悠身上体现的不多,在我们大人身上反而体现得更多一些。打个比方,我这几天早上心神不宁,直到11点半姥爷把她接回家看到她眉开眼笑的样子才放心;姥姥几个晚上睡不着觉,第一天10点不到就在幼儿园门口溜达等着十一点半的接孩子;悠悠爸爸第一天也是一直悬着一颗心,直到看到悠悠笑容满面出幼儿园的照片才放心。
为了缓解自己的“分离焦虑症”,前天我买了一个北大园长“这样陪孩子走过幼儿园三年”的音频课程,只是听了“孩子在幼儿园里学什么”这一节,就觉得受益匪浅。
当前,中国的大部分家长都非常重视智力因素的启蒙和发展,认为如果一个幼儿园能教好多课程,那么这个幼儿园就好。但欧美包括日韩等发达国家跟我们的评价标准却不同,他们认为知识更新换代很快,什么时候都可以学,孩子在幼儿园要学习的最重要的东西是非智力因素,比如礼貌、规矩、自理能力、自我探索、团队合作等。
幼儿园一天的生活主要包括生活、游戏和学习三个部分。由于3-6岁孩子的专注力在10分钟到20分钟之间,因此学习在幼儿园生活中占比例最小。孩子们最主要的 任务是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在游戏中学习。其中生活内容占比最多,包括清洁、如厕、吃饭、睡觉、穿衣等等。一个日本幼儿园的孩子一天会穿脱数十次衣服,洗几十遍手,因为他们每天进出教室、不同的活动都需要换不同的衣服,每次换完衣服、饭前便后都要洗手,因此加起来会有洗手几十遍。这个过程非常重要,他们会养成自己穿脱衣服,自己叠被子、系扣子的习惯,举了个例子让我很震惊,还穿纸尿裤的孩子,估计2岁左右,就要求在老师的看护下自己脱裤子,穿纸尿裤再穿上裤子,然后把纸尿裤放在垃圾桶里。日本对下一代自立能力的教育真是让我们自愧不如。
巧虎最近一期“我爱幼儿园”主题的绘本中有一篇写个家长的话,其中有句话是,幼儿园不只是一个游戏的地方,更是一个学本领的地方。我想所谓的“本领”,不只是学会了几个单词,认识了几个数字,更多的是对于自主、自立、自强等能力的培养。
当我们对孩子的适应力充满信心,搞清楚了为什么上幼儿园,上幼儿园最大的目标和收获是什么,入园已不再让我们感到焦虑。下一步,就是以“非智力因素”为目标,培养孩子成为一个快乐、礼貌、自立、友善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