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书单本身并不会造成认知的变化,读书本身也并不会,关键是知识背后你所构建的思考体系,建立联系。
思考:
这句话让我想到的是神经网络的构建和发育过程。人的大脑都一样,都是大脑皮层,神经元,突触,灰质等。造成人认知差异的,是后天学习和思考导致神经元之间的突触连接多寡。如果经常思考,阅读,把不同神经元连接,甚至不同区域连接起来,就能激发出所谓的“洞见”。
研究人性,无外乎就是研究人类的思考方式,人的生物性和所谓神性。但大部分人只有生物性驱动吧。
书目:
需要阅读书目“人类大脑神经”相关,进化论
原文:
“人的爬行脑(控制人的欲望的那部分大脑)更加喜欢视觉化的信息,而不是抽象的信息。”
思考:
关键词“爬行脑”“欲望”“视觉化”“抽象”。
“欲望”包括食欲,色欲,贪欲,购买欲,八卦等,大部分公司赚的盆满钵满就是激发了人的欲望。所以研究欲望,必不可少。
“视觉化”是让人产生直观视觉想象的信息。比如激发“食欲”,让人流口水的图片或激发人想象的文字描述,比干瘪的需要转化的信息有效果。
比如“色欲”,一个36D,大屁股,长腿比基尼的美女图片,或文字描述,充满性暗示,都容易激发色欲。写这句话的时候我脑海里就产生了这样的画面,激发了我的色欲。
“抽象”,比如一个广告词,slogan,如果很抽象,没法激发视觉想象,那就很失败。没有建立品牌认知之前,随意的命名,是自杀。比如HiLeia这样的名字,对于面对的受众“中国人”,绝大部分甚至都没有看过星球大战,更别说里面的角色Leia了,没法记住和引发视觉思考。一厢情愿的想法,过于抽象。
原文:
所以我在看书或者接触任意一种信息的时候,一旦发现有价值的理论,总是问自己:还有哪些现象可以被这个理论解释?还有呢?还有呢?(一般要找到5个以上)
思考:
既要思考理论本身,把其他知识与该理论联系,也要在实际中去寻找该理论的论据,反例,这样才能融会贯通,真的理解。
原文:
当我接触了一个新知识的时候,不光要想“过去的哪些现象可以被这个知识解释?”,还要想“我的哪些行为可以被这个知识所改进?”
原文:
之,当你学习了一个新的知识,一定要提前构思一下——这个知识会如何改变我的行为?将来我可能会怎么用它?
为什么呢?
因为很多人的问题并不是缺乏知识,而是到了某个时刻想不起来应该用什么知识。
思考:
我航校训:德才兼备,知行合一。知识是用来改变和优化,指导自己行为的。体会较深的是李笑来的“元认知”,对自己很有指导意义。行动前都以知识来限制自己的行为。要减少随心所欲的行为。投资也是。
原文:
大部分人满足于既定的任务和日常的生活,不想去深入探索事物背后的原因。而有一部分人却在别人停止思考、对周围发生的一切习以为常的时候,仍然积极地探索答案。
思考:
思考一件事情背后的原因,可能是拉开人与人距离最直接的体现。下载了今日头条,很快就沉迷其中,连续两天都看到凌晨。我自然是要思考背后的原因。今日头条采用人工智能推荐算法,不断灌输你最感兴趣的东西,这就产生了自激的过程。这样自激的系统像激光还好,但是用在人身上,系统如果没有能量维持很容易奔溃。我很快卸载了,但是想想肯定大多数完全没有自控能力的人会沉迷,今日头条肯定能火。但是一旦系统奔溃,肯定完蛋。抖音就是今日头条的,深谙此道。小孩子更是没有辨别能力。这样自激反馈不加控制,国家能不管?今日头条应该会引入新的控制和反馈机制的。
扯远了。
思考事情背后的原因,一要靠搜索,二靠自己本身的知识储备,三靠逻辑思辨归纳。每一个都是要慢慢锻炼,无法速成的。
切勿发散而不回归,那什么都总结不出来,反而陷入所谓的学到了很多东西的自我幻觉之中。
原文:
来我学了心理学才知道perspective taking的理论,人考虑问题习惯性先从自己出发,而不是对方出发。
思考:
这句话真是醍醐灌顶。我自己心理学知识知道了没用,要真的结合实际才有意义。李叫兽用申通牌子写的很奇怪引出来的这个心理学知识,真的是很准啊。这就是知识的融会贯通。
从自己出发很容易陷入错误的思考方向,有时候自己还觉得推理正确了呢,实际上跟别人实际情况南辕北辙。
人与人之间的误会可能也是因为这个perspective taking产生了。
思考问题的时候多个角度,从别人的立场思考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得训练。
原文:
小时候你看到天空是蓝的,你会问:妈妈,天空为什么是蓝的啊?所以你一直在进步、一直在理解这个世界。
直到后来,不知道什么时候,你对所有的事情都习以为常,失去了对世界的好奇心,也就渐渐失去了洞察力。当你开始觉得,天是蓝的是因为它一直是蓝的,公司有这个规定是因为它一直是这样做的,某个偏方有效是因为一千多年来一直是这样,那么你就失去了洞察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