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与苏辙同列唐宋八大家,在中国文坛上享有崇高的地位,黄山谷对他们有“二苏上连璧,三孔立分鼎”的赞誉。二人既为兄弟,亦是知己,一生相伴、志趣相投、诗文酬唱、患难与共。林语堂先生曾说:“往往为了子由,苏轼会写出好的诗来。”
下面这首诗就是子瞻和子由的佳作之一。
宋仁宗嘉祐元年(1056年),两兄弟进京赶考,路过河南渑池时,曾在县中寺庙内借宿,并在室内墙壁上题诗。六年后,苏轼被派到凤翔府任职,苏辙作《怀渑池寄子瞻兄》一诗赠兄长。当苏轼路过渑池旧地重游时,当年寺中的奉闲和尚已经去世,壁上的题诗也荡然无存。苏轼写下此诗,作为苏辙一诗的应和,诗云: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
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
初见此诗我就被首联的两句惊到了,原来诗还可以这样写!上来便直抒胸臆、直奔主题,没有一丝造境的铺垫,更少了犹抱琵琶的娇柔,就这样理直气壮的来了,有些令人猝不及防,但它是那样的恣意流畅、超绝隽永,也只有东坡能为,亦是东坡本色啊。东坡在仰天慨叹之后,将视线转到了眼前的所见,回忆别人和自己的人生,感受往事如烟一去不复返。常人写诗一般都先写所见,然后回忆,最后进行议论,但东坡没有这样布局,而是反其道而行之。他开始就笔锋突起、重笔慨叹、引人入胜,而让所见、回忆放在后半部分,以自己亲身经历增其黯然之感,再以回忆结句,造成绵绵不绝的余味。如此巧思自然酣畅,出人意料,令人拍案。
想来人生是如此难以琢磨,生老病死,祸福难料,每个人的命运又都这般无法把握。茫茫的雪原上,有只鸿雁快速地盘旋掠过,偶尔在雪地上停留片刻,留下一星半点的痕迹,转眼间却早已不知去向。雪花仍在纷纷飘落,鸿雁留下的爪印也渐渐模糊,天地间,依旧是白茫茫一片真干净……
苏轼在诗中慨叹生命的无常,是珍视与兄弟间的骨肉亲情引起的,这首诗也预示了东坡的人生轨迹。他就像那只随处飘零的鸿雁,拣尽寒枝不肯栖,在大宋王朝的山水之间都留下了艰辛的足迹,“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他一路漂泊一路歌,有欢笑、有泪水,成就了多姿多彩、辉煌灿烂人生。
我们每个人的人生轨迹也都会如此吧,人生无常,恍若飞鸿。最值得珍惜的就是过往的经历,不论是遇到的人、读过的书、走过的路,都会带给我们潜移默化的各种影响,就像飞鸿的爪印虽然消失了,但它却存在过,或许有时只是不经意地惊鸿一瞥,却能在我们的人生中留下或深或浅但真实可见的印记。人生的关键在于,当你处于高峰时,能不畏浮云遮望眼,降低姿态,低调做人;当你处在低谷时,不要妄自菲薄,要活得正直和真诚,做一掠飞鸿,踏下坚实的爪印。
雪泥鸿爪,这首诗的意向到如今已凝固成一个成语,好像还颇有禅意,越发显得博大精深,其实东坡写此诗时,本义并非如此吧。当时苏轼只有二十几岁,风华正茂,初涉仕途,怀揣着火热的济世之心,乌台诗案后他才潜心佛法,儒释道兼修。静下心来想一想,一个人在雪地上留下那几个浅浅的脚印又能如何呢?历史长河浩瀚无边,各色人物都要前赴后继粉墨登场,伟大如东坡也就算是掀起一个浪花而已,何况我辈哉。我们能做的只有把握当下吧,如果你的梦想在蓝天,那就向上飞,如果你的梦想在远方,那就向前走。
能在泥泞的路上开出一朵花来,就圆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