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百科上说,仪式感是人们表达内心情感最直接的方式。
昨天是3月14日——白色情人节,是无数恋爱中的情侣需要向对方表达仪式感,不,表达爱意的众多节日之一。
于是,我十分幸运的终于在临近毕业的最后关头,亲眼见证了一场仪式感浓浓的“盛事”——现场告白。
男孩和自己的乐团朋友,从下午四点到晚上八点,一直在女孩宿舍楼下布置告白场地。黄昏到天黑,充气球,绑气球,鲜花,把灯缠在树上,搬乐器……忙忙碌碌几个小时。
八点,告白现场周围多了很多看热闹的“观众”,人数一点点变多。男孩朋友上场,宣布告白九点开始,然后唱歌弹吉他烘托气氛,和“观众”一起半开玩笑半认真的商议等会告白流程。
八点半,拥挤的人群,闪耀的灯,热闹的音乐,一不小心就引来了学校保卫人员。出于安全考虑,保卫人员要求取消这个活动。最后双方调解,撤去地上的灯(存在安全隐患),给男孩一点时间说完他想说的话。
听男孩介绍,这是他补给自己女朋友的一个仪式感,因为这是他作为男人的担当。
故事到这里,如果按照一般走向,女孩登场,感动拥抱,从此两人过上幸福生活。
可是现实往往不是这样,女孩在看到这一场景时,戴上帽子,低下头,迅速穿过人群,上楼。
男孩在楼下一直说着,请求观众一起唱着《突然好想你》这首歌,气氛渲染的很是感动,可是女孩却迟迟未现身。
九点,女孩在朋友的陪同下终于出现。和大多数人预料的不一样,女孩并未感动落泪。她走到树下,跟男孩说些什么。
最后的结局,是男孩和女孩各自安好,没有拥抱,也没有眼泪。花没有送出去,歌没有唱出来,一场仪式感满满的“告白”最终得到一个令人唏嘘的结局。
可能这个故事里男孩与女孩之前就出现了问题,而这个仪式感,只是充当了催化剂,而且一不小心是坏的结果。
对于旁观者,只是又目睹了一场校园爱情的热烈和不顾一切,只是又多了一个茶余饭后的谈资。
可是对于那个故事中的男孩和女孩,他们错过的可能是青春里最重要的一个人。
仪式感,某些时候的确很重要,不管是爱情还是生活。
但我们追求仪式感的最终目的,是希望爱情更幸福,生活更美好。
如果一味要求仪式感,却忘了考虑对方的感受,忘了在一起的初衷,那样的仪式感即使得到了也并未如愿。
仪式感的存在,正如法国童话《小王子》里说的一样,仪式感就是使某一天与其他日子不同,使某一时刻与其他时刻不同。
现代爱情里,需要付出仪式感的节日太多。一月一日的情人节、女生节、儿童节、端午节、七夕、中秋节、平安夜、圣诞节、元旦……太多太多了。
如果每一个节日,我们都要准备一个仪式感,会不会太折腾呢?还是说,我们就是需要用这反反复复的折腾来检验我们爱情的牢固呢?
我想这是错误的,也是不可取的吧。折腾来折腾去,最后的结局,可能就是毁了最初的爱情。
如果精力都拿来应付仪式感,那陪伴就成了奢侈品。这样的爱情,应该难以长久吧。
毕竟仪式感只是爱情生活里的调味品,陪伴才是必需品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