狼牙山,因其形似狼牙而得名,群峰高而陡直,险而秀丽。
北方的山大都因缺水而少了灵气,狼牙山却很受上苍垂爱,一条小溪自上而下欢快流淌,河床大都是没有多少棱角的方块石,清澈的溪水在平坦的石上缓缓流淌,落差大时形成瀑布,上山的路沿小溪而建,很是平缓。一路走一路听溪水欢歌,一路走一路拍小溪与山石的缠绵,心情美得不得了。
山林植被丰富,林中有一种鸣叫声一直陪伴,类似我们家乡的蝉鸣,但没有蝉声的聒噪,我总想到初学弹琴的少年,轻轻拨弄着琴弦,算不上美,但有节奏。
走不太远就到了红玛瑙溶洞,洞里是恒温,一般是十几度,这个我知道,此时外面30多度,进入洞来,浑身冷嗖嗖的,几个光膀子小男孩忍不住双手抱肩。里面只有一条狭窄的通道,人又多,只能走走停停,道路拐了很多弯,头顶还不时有水滴落下,一走一停间隙,伸手摸摸洞壁,湿漉漉的,硬而光滑,在灯光的照耀下,洞壁五光十色,如同走进梦幻般的童话世界,两石柱相接于半空,中间较细,被称为“藕断根连”;一处极高的崖壁上,钟乳石自高处垂下,如凝固的瀑布,如密集的象牙,如成片的森林,被命名为“天河倾泻”,此刻,我的嘴里只剩感叹词了,人类在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面前,真是太渺小了。
知道南方有很多这种喀斯特地貌,没想到狼牙山里,竟也藏着这么一个神奇的地方 ,上网问度娘,了解这种地貌的形成,需要漫长的过程。我们知道石头一般不溶于水,但是有些地方的石头被地下水长期溶蚀后,与水中的二氧化碳发生反应,转化为碳酸氢钙,再经过一系列特殊的条件下,才能形成奇异景观——溶洞。
出了溶洞又走一段路,腿越来越重,拿出随身携带的食物,增加点能量继续出发。就这样走走停停,看着山头就在前面,可是怎么总是走不到?问下山的人,还远不远?答,远着呢。腿在抖,已经开始了慢动作,台阶宽宽的,不险,我们边走边歇,还是气喘吁吁,想想当年抗日战争期间,没有现成的山路,战士上山还要背着沉重的枪支弹药,日本鬼子还在后面紧追不舍,追到走投无路,只得跳了悬崖,还有白洋淀里躲进芦苇深处的父老乡亲,我突然很想流泪,为我们当年的同胞所经历的苦难,为我们现在所过的幸福生活。
一对老年夫妇坐在路边休息,又问远不远?答:不远了!重新鼓起了勇气。很感激老人,他的话让我们有了信心。两个十岁左右的男孩一直在我们前后,头上都是灿灿的汗珠,脸红红的,脚步却很坚定,小战士一般勇敢,我于是对他们竖大拇指。下山的人中,不时碰到穿着军装的人,今天是八一建军节,这个特殊的日子,对他们,意义更大。
一位头发花白,面容慈祥的老妇人,坐在路边卖土特产,我感兴趣的是她面前的树叶遮阳帽,用牙签把叶子插起来,很精致,像艺术品,老人说是用橡树的叶子做的,橡树?舒婷的橡树吗?沿途有很多这样的数,弯曲的干从山间斜出,枝也不美,怎么看也没有诗意,它们匍匐在山林间,也拍不出一张满意的照片,我竟有些失望。直到写下这些文字时,我才明白,生活中的美是需要艺术加工的,如老人的遮阳帽,如舒婷的橡树。
狼牙山五勇士纪念塔位于棋盘陀,一座高塔立于峰顶,在这里通过望远镜能看到五位勇士跳崖的地点,却无法到达。旁边不远处,是新建的玻璃栈道,高度一千多米,花10元钱体验一把,上之前先穿上鞋套,应该是防滑的,走一段玻璃桥,胆子小的在这里已经开始蒙眼和喊叫了,同伴拉着还不敢往前走,我提前设想过,这里绝对是通过安全检验的,那就没危险,我就不必害怕。尽头是一个大圆盘,圆盘中央有大大的红五星。站在那里,俯视脚下的山顶,环视周围群山,觉得自己是飞在半空的鸟。但若从此处跳下,得需要多大的勇气!再次对我们的五勇士充满敬意。
门口的五勇士雕像前,游客正在拍照,英雄,就这样被定格。旁边,有一本打开的“大书”,我看到了很熟悉的一篇课文《狼牙山五壮士》,为掩护主力撤退,五位勇士把敌人引上了狼牙山,边走边打,鬼子伤亡很大,发动更疯狂的进攻,为给撤离争取更多时间,五勇士选择了与撤离相反的方向,走向三面悬崖的棋盘陀,子弹已打光,就用石头砸,敌人成功被吸引,他们完成了任务,喊着口号,纵身跳进悬崖。其中两人被树枝挂住,后得救,住在附近养老院,直到去世。上学时,我读到的是勇敢者的故事,今天,我读出的更多是悲壮和气愤。
一个小男孩站在“大书”前认真地读着,一会儿,又来了一群老人,很快排好队,对着党旗宣誓,他们很严肃,声音很响亮,很多游客被吸引了过来。
狼牙山风景很美,我会记住,更应该记住的,是英雄的故事,还有落后就要挨打的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