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学校搞家长征文,谈谈家风家教。我写了一篇,顺便贴在简书吧
看到“家教”这个词语,我脑子里冒出来的就是“子不教父之过”、“孟母三迁为教子”……总觉得自己在孩子教育这方面,其实也是摸着石头过河,没什么经验可谈。不过重在参与,借此征文机会分享一点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心得体会。
当前大部分的家庭都是4+2+1式家庭结构,也就是4位老人、1对夫妻、1个孩子。孩子被推到了家庭地位的金字塔顶部,再加上竞争日趋激烈的外部环境,对大多数家庭而言,孩子的教育问题,俨然已经成了家里的头等大事。“以身作则”,也逐渐成为了我们这代父母的共识。“家长对孩子的影响都在潜移默化地进行着,孩子的表现很大程度上由父母决定。”这种说法,得到了我的认同。我尽可能的努力做孩子的示范,此外还读了不少教育相关的书,诸如《好妈妈胜过好老师》、《爱和自由》、《怎么说孩子才会听,怎么听孩子才会说》,《幸福的方法》、《增强儿童内在力量的技能》,努力运用各种和孩子谈话和沟通的技巧……然而,为什么孩子依旧是各种大毛病小毛病。道理说不通,毛病总不改。
下面是我的故事。事先说明一下:这不是一个我如何教育孩子的故事,而是一个我如何改变自己,换一个全新的角度去看待孩子和教育的故事。
就像那句网络流行语:“我们知道所有的道理,依然过不好这一生”一样,我知道所有的道理,我也和孩子说了所有的道理。但收效甚微。实在没办法,道理说不通,就开始使用各种父母专长的武器,比如骂和罚。骂和罚倒是立竿见影,就是和震荡曲线一样不稳定,隔几天就故技重施,周而复始。
这样的状况一直持续了9年,直到有一个说话慢悠悠的老太太帮助了我。她的名字叫:Carol Dweck——斯坦福大学心理学教授,人格心理学家。她提出一个很有意思的概念就是“心理定向”,就是说每个人的思维模式是不一样的。
为什么我学习了那么多育儿技巧,并且一直在学着有技巧地沟通和教育孩子,却没有达到期待的结果,是因为:当孩子出现错误的时候,作为父母的我们潜意识里的焦虑就是:不能放过孩子的这个问题,她必须要认识到错误并且纠正这个错误,否则以后就会如何如何糟糕,就会犯更大的错误。——这就是Carol Dweck所说的固定型的思维模式。事实上,孩子的问题源于我的问题。在我的内心深处并没有真正的接纳孩子,也从没有真正的信任过她自身成长的力量。不管我使用什么技巧去和她沟通,只是想采用一些手段达成我的期望值而已,并不是真正地解决她的问题。Carol Dweck说:“如果父母具有固定型心理定向,同时又使用成长型心理定向策略,可能会事与愿违。”
从这以后,我努力地想使自己变成一个具有成长型心理定向的父母,认真思考、学习并完善自己做父母的能力。而且,自从我真正接纳孩子的个性,并且相信孩子的改变和成长是可能的,我就发现解决孩子问题的途径就还有很多,我可以做的事情也有很多。
首先,我可以帮助孩子设定奋斗目标,以及完成目标的有效方案,并且关注进度。不只是设定目标,重点是教会孩子如何达到目标。
其次,关注孩子做事的过程,如采用的方法、努力的程度或选择的理由等。
三是不苛求孩子不犯错。当孩子犯错淘气的时候,注意自己的言行。避免自己用固定型思维去判断她的行为,并且尽可能提出建设性的批评,帮助孩子明白事理,不是简单地批评或原谅孩子就完事了。
最后,也就是最重要的一条是:学着将自己的需求和愿望与孩子的需求和愿望区别开来。努力倾听孩子用语言或行动向我传递的信息,了解她的需要和愿望。
我尝试着这么做了。万万没想到,这么快就可以看到努力的效果。
孩子今年打算考钢琴八级。她的钢琴老师休产假,有将近2个月无法指导她,得靠她自己自觉练琴。一个原本每天练琴都各种拖拉磨蹭、怕苦怕累、偷工减料、应付了事的孩子要独自练琴练两个月,这怎么可能?
这是我面对的第一个挑战。
我带着孩子设定奋斗目标,以及完成目标的方案。不仅设定了大目标,而且设置了小目标,也就是每周制定练琴的目标。每周六总结本周的完成情况,并且制定下周的目标。目标制定的非常具体,比如“本周要没有错音”、“本周解决最后一页最难的部分”、“本周实现打节拍器88,一拍两个音,弹的流畅没有错音”等等。
在这个过程中,我努力地强调她采用的方法、努力的程度会影响到目标实现,尽量以表扬为主。重要的是,我忍住没有就她拖拉、磨蹭、偷懒而骂她。我只告诉她,在老师不在的时候,你就是自己的老师,怎么纠错,怎么练习,怎么检查都需要你自己去做。
最终,我看到了一个每天认真练琴1个小时,会为了纠正一个位置,弹几十次的小孩——我从没看到这个孩子这么认真练琴。
首战告捷之后,我还做了很多新的尝试。比如我和孩子一起写手账,专门给她准备了一个本子记录她每天的小开心、小努力、小阅读、小家务;我给自己买了专门的读书笔记本,把自己读过的书认真的做笔记。孩子看到了后,要求买一模一样的笔记本,要跟我PK谁做的笔记更好看;我每周和她一起看一本书,周末进行讨论——这个礼拜我们一起看小说《小公主》,我对莎拉心疼的不得了,居然眼泪掉下来。对了,我还和孩子一起听微信公众号的英语课,小朋友敏锐地听出了我读错的单词,纠正我错误的发音……
这段时间里,我和孩子一起做了很多很多事,再也没有骂过她。倒不是孩子再也没有犯错,也不是我故意忍住不骂她,而是当我用全新的方式来重新看待孩子的时候,我不再为了她的点滴错误而气急败坏了,我发现自己可以采取很多全新的思考、感觉和行为方式。
我们都知道做父母应该“以身作则”,但并不是我们真的比孩子强,可以去教导和示范孩子:“我说的道理很有用,你一定要记住哦”,“快看我这么做,你该和我一样做。”或者“不对不对,那么做是错的,我的做法才是对的。”而是我们作为父母,我们必须“以身作则”地和孩子共同学习、共同成长、共同去解决生活中遇到的每个问题。
当我们以身作则,与孩子一起不断学习和不断成长,孩子也会发现自己可以像父母一样,通过不断的学习不断发展自己,可以体验更丰富的生活,可以变得更加活跃、更加有勇气、更加开放,可以变成更好的自己。
我想,最好的家教莫过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