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从卖家市场到买家市场
前段时间“国潮兴起”之下的大白兔香水、故宫口红、六神鸡尾酒、黄翠仙油腐乳等等老字号国货品牌,突然在网络上蹿红,很多人在研究这些品牌蹿红因素的同时,也在疑虑,他们能否一直红下去?
事实上,大家可能忽略了一个细节,那就是现今商业模式的变化,从以往的货带人,到现在的人带货。商业模式在变化,过去是渠道和货、场景、用户,渠道和货是用户、场景、新零售、货,用户放在第一位,消费的本质已经发生了变化,我们已经不能用传统的经验来看待现在一个新品牌的发展。
近年来,从传统的BAT(百度、阿里、腾讯),到现在的TMD(头条、美团、滴滴),从PC到移动端,从传统的文章到现在的短视频和直播,流量在不断分散扩张,下沉市场是蓝海。营销老手们都很清晰的意识到,你无法通过一个渠道,去覆盖全部市场,只有不断开发新的渠道,新的营销路径,才能降低企业的风险。
互联网使产品离用户越来越近,同时也使消费者决策时间越来越短,决策随机性越来越强,企业如果无法快速吸引消费者的眼球,那产品滞销的可能性就越来越大。
移动互联网时代,品牌成功最大的捷径是成为网红,然而不是所有的品牌,都有成为网红的机会。
在过去,大家都习惯了集中到货集中的地方,比如批发市场,聚集市场,这时候是货为主,哪里便宜去哪里,掌握了货的渠道,就掌握可主动权。而现在,货可能还在厂家,就直接通过网络销售出去,消费者享受无中间商赚差价的高性价比,传统的推广模式已经面临末位淘汰,企业的高利润率将一去不复返。以用户为核心的新零售,成为了众多企业的新机会。
而网红品牌的背后,就代表了这个逻辑,眼球经济。
2、私域流量是KOL,而不是公众号
前几年,很多品牌都进入了一个误区,像东鹏特饮、泰山啤酒等,做了很多扫码送礼物、送红包的动作;也有很多金融公司,通过地推的方式,扫码送礼物关注公众号或者下载app,用户扫码拿到礼物后取关、卸载的占了绝大多数,不知道做这个的意义何在,只是运营团队为了完成业绩,投资人花了钱,做了一个数据好看的动作而已,背后实际上并没有可持续发展的盈利模式。
通过送礼物、送红包的方式,只是在用金钱讨好一些想占小便宜的客户,这些粉丝不会因为因为热爱你的产品而成为你的粉丝,他们对你的产品和服务甚至一点认知都没有,哪怕你的产品再好也没用,你们更多的是利益关系。
伟大的公司一定有一大帮铁粉,比如小米、苹果、华为等,如果你的粉丝足够热爱你的产品,没有利益关系,依然趋之若鹜。
为何李佳琦、薇娅辛巴就可以在公众号上直接卖货,也许你的品牌客户量比他们多,但就是带不动货。
在这里,是一个知识的盲区:
品牌的公众号只是服务于品牌,本质在推销;
网红的公众号是在服务消费者,本质是在推荐。
品牌商的在消费者眼中是自卖自夸,而网红则是意见领袖。
不管是什么样的粉丝,大家可以认可推荐,但是没人喜欢推销。你的广告虽然触达了客户,但却不是客户喜欢的方式,网红是属于第三方推荐,但他们帮助了客户做了选择。所以不是关注了你的公众号,就是你的私域流量。
3、网红直播能否提升购买力
研究人员作了一个实验:随机找了两组消费者,让他们试吃昂贵的果酱,并提供购买优惠券。A组消费者面前摆了6款不同的果酱,B组面前摆了24种。结果发现,A组中有30%的人购买了果酱,而B组中只有3%的人购买。
过多的选择让消费者在比较的过程中心力交瘁,最终放弃了购买。心理学把这种现象叫做“决策瘫痪”。
互联网一天产生的信息你知道有多少吗?中国工程院院士邬贺铨表示约有800EB,如果装在DVD上要装1.68亿张,如果装在硬盘上,要装80万个。在这么信息大爆炸的时代,用户进入了决策瘫痪,选择困难症的人越来越多。
网红直播的背后,有一整套完整的商业逻辑,网红的价值就在于帮助消费者严选产品,同时给消费者带来最直观的视觉触感,降低了消费者的决策难度。当然人不可能知道所有产品的专业知识,未来一定是细分领域的市场,李佳琦为什么能成为口红一哥,肯定是源于自己对口红的喜欢和专业,还有一点,他更懂女人选择口红的初衷,所以一个好的推荐,要远远比一堆好的推销有用的多。
马太效应,在网红和诸多品牌商上体现得淋漓尽致!20%的网红,会占领80%用户的注意力,李佳琦薇娅这样的头部网红,会吸走大部分的流量。
4、布局私域流量-打造个人IP
一个产品的被推荐的能力,在未来,是企业能够存活下来的标配。
这就决定了企业在做流量布局的时候,不得不把私域流量当作重中之重,首选当是打造企业自有IP。
近两年,很多企业其实已经意识到网红带货的魅力,不断在抖音、公众号、小红书等地方寻找大V带货,扎堆卖货,消费者审美出现疲劳,边际递减效应,让想新加入的企业疑虑究竟要不要打造自己的IP?
我想说的是,大势所趋。流量在哪里,就在哪里寻找新的商机。这是永恒不变的吸粉原则。你不是BAT,你也不是TMD,只有被动接受流量的趋势,顺势而为,为什么说互联网时代,任何一个行业都值得重新做一遍。因为时代在变,用户在变,你的企业有没有及时改变战略,去适应这个社会?
所以我认为企业应该静下心来,回归产品和服务本身。
很多企业想通过各种媒体去大规模触达用户,大企业在各大门户平台、信息流、户外广告等地方投放广告,小企业跟风可以吗?这对于知名企业来说是提升了品牌价值,但是对于新品牌新企业来说,什么都不是。移动互联网时代,跟风不可取。用户根本不了解你,也不信任你的产品,这种做法可以说是完全没有价值的,根本做不了留存,发的信息越多,掉粉就越多。
如何解决信任问题,才是企业需要思考的,我认为KOL是一种比较有效的触达方式,产品和服务才是解决口碑传播和长期可持续裂变有效手段。
5、探讨:企业未来该如何做?
在过去
场景以销售为主,重卖场,轻服务!
服务以人工为主,重话术,轻体验!
用户以拓客为主,重模式,轻口碑!
管理以线下为主,重结果,轻数据!
营销以手段为主,重营销,轻品牌!
现在应当转变为:
场景以服务为主,重服务,不推销!
服务以流程为主,重体验,轻话术!
用户以裂变为主,重口碑,轻模式!
管理以线上为主,重数据,量结果!
营销以内容为主,重用户,重品牌!
解决这些问题,企业首要问题是给自己的客户群体分群,做好用户画像的区分,你只有更了解客户,才能知道他们需要的是什么样的产品。是产品本身、价格因素、服务还是其他,只有经历打磨的产品和服务,才能提升用户的购买率。
其次,企业需要与你的用户之间保持深层次的黏度关系。具体的操作方法可以是:通过线上、线下联动吸粉,通过KOL触达用户,通过社群保持客群稳定和活跃度。通过这种强黏度,你可以花费比过去更少的预算,从1个种子客户裂变到N个客户。
新营销的逻辑已经发生了本质改变,流量规则已经从地段式流量、平台式流量,进化到社交式流量。消费者通过互联网解决了他们对产品认知的问题,但是从信任、到交易、复购、推荐。这是一套完整的过程,缺一不可。企业应该花更多的精力在KOL解决信任、以及社群搭建解决用户黏度、交易和口碑上,而不是所谓的在公众号等公域流量上不断砸钱吸粉,却忽略了私域流量的搭建,拥抱变化,及时改革,才能走得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