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最初对语言学概论的认识是研究语言的学科,再到觉得语言学概论和之前学过的现代汉语有很多相似之处,再到发现语言学概论的研究范围更广,语言更多,到现在能读关于语言学的书——《汉语语法分析问题》,虽然不能理解的十分清楚,还是有很多不懂之处,但也解决了我的很多关于语言学概论的很多问题,也有了自己的的一些思考和感悟。
首先,从整体上来说,这本书就是作者摆出一些语法问题,进行探讨和研究,以供读者思考和学习。
下面是我对其中一些研究的想法以及自己的问题:
第一,作者说可以把宾语改叫“补语”。原文中是这样删掉的:“既然宾语不跟主语相对,有没有必要还管它叫宾语?”“似乎不妨叫做‘补语’。补语这个名称比宾语好。我觉得作者所说的很有道理,既然可以如此,也比较通俗易懂,不如简化一下,更是遵循了语言的经济性选择。
第二,作者提出“如果把形容词合并于动词,把它作为一种半独立的小类,也不失为一种办法”,又指出“另外有几个词,单独说的时候不像动词,可是在一定的格式里,最恰当的解释是把它们当做助动词,例如:你高兴参加就参加得了……”但我觉得这样分类并不严谨。动词是表示动作或状态的词,而形容词表示事物的形状、性质和状态等,即一个事物是什么样的。如“大、高、认真、生动、美丽、可爱、初级、高级、简单、复杂”。在我看来形容词是描述一个事物,而动词是展示一个事物。如果按照作者的想法,那我也可以说将动词划分在形容词里作为一个小类了(如果不看重动词在现代汉语中的巨大作用的话)。比如说:小红考试得了100分,她都要上天了(就是指小红十分开心)。那这句话中“上天是动词”,而我们却可以当做形容词来始用。
第三,“我冷,论词序,论意义,我都该是主语,可是如果这个语言(比如德语)里我在这里带的是非主格语尾,冷在这里带的是第三人称语尾,那就只能说这是个无主句。德语的“我冷”为什么是无主句呢?”
答案是德语“我冷”是“Es ist mir kalt”。“我”有格的变化:第一格ich,第二格mein,第三格mir,第四格mich。
这也是我很感兴趣的一个点,就是词的形态变化,之前课上讲过,俄语的词的形态变化有很多,而汉语却基本上没有形态变化,这也是导致汉语不好学的一个原因。
不仅如此,我发现现代人对语言的运用越来越多样化,包括一些广告词、网络用语等等,其实有很多都不符合语法规范,但是已经在大众文化中流传开来,不知道以后的语法规范会不会因为大众的语言使用习惯而稍作改动。
总之,语言学概论和现代汉语的学习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自己首先掌握基础的知识,再在这个基本的框架上一点一点的去填充而且还需要灵活的掌握它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