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段时间对“干货”等字眼很敏感。
除了特别感兴趣的文章,唯有它们,常让我两眼放光,心跳加速,急不可待的打开,仿佛慢了一步,蛋糕就被瓜分完毕,精彩绝尘而去,而我只剩艳羡的份。
像我这样的人应该不少,急于获得成功“宝典”,唯恐“落后”于人,故对“90%的父母都知道”、“最成功的人……”等励志类鸡汤和所谓“干货”(简称“鸡干”)才追捧有加。
发明这样标题的人,应该是极聪明的,究其一点无限放大,颇有调动读者焦虑情绪之功效,唯恐自己是不合格、不成功的10%,而赶紧点开了扫盲。
若读者恰好也是位拿笔杆子的,便不觉暗自一喜,如法炮制起来(从这点上来说,确是实用干货),于是无从考证的数据满天飞。
哗众取宠者有之,言之有物者亦有之,为啥不约而同抛弃了惯常的对数据和推理要”严谨“等要求呢?
因为它”快“,尤其以文字为谋生手段的人,快速吸引点击量、快速吸粉,才能快速获得广告投放,快速来钱。
日光很慢,问候很慢,爱情也很慢的年代,一去不复返,如今的时代,讲究的是“快!快!快!”。
读研时,有友人跟我抱怨BF要买智能手机,我帮腔,“是呀,手机打打电话发发短信就可以了呗,要那么多功能干嘛!”。
如今品牌更迭,产品不断推陈出新,已经几轮,只能打打电话、发发短信的手机早已沦为“老人机”,还常被不那么老的人嫌弃,俨然是”落伍“、”衰老“的代名词。某日坐公交,司机师傅就和一熟人自嘲,“他竟然给我买了个老人机!”
如果说”励志“鸡汤多传”道“,那么譬如职场、沟通、创业等”干货“则是授”术“了。
联想曾经的教师和兼职辅导员经历,有些疑惑。
以我的体会及观察,无论教学还是学生工作中,同事们无不谆谆教诲,倾囊而售,但无论什么课,玩手机走神者总不乏其人。如今追捧的人群里可有他们?再联想到自己,也曾在导师的课上点头如捣蒜,又有一丝开解。
一为偷懒或省力。潜意识里,我们把”干货“当做武功秘籍,希望有了便功力飞升。讲真,各类工具书应有尽有,然而很多人更喜欢看别人的”读书笔记“,重点难点一目了然,无关紧要的文字一个不留,果然是极省功夫的。
二是与现阶段的需求点契合。需求是最大的动力。我在计划周末去哪玩,管它天文地理互联网,任凭天花乱坠也是入不得耳的。想听的时候,屏气凝神,一句可顶万句……热文背后是一颗颗怦怦跳着渴求进步的心。
说白了,还是一个字,”快“,-----快速掌握实用知识、必备技巧,以期纵马驰骋,所向披靡。
只是,”干“则干矣,我是怕囫囵吞下会消化不良,作为经典品读、思考体悟的辅助手段倒不错,若以此为主,怕是本末倒置了。
不看宣传看疗效,那么,效果如何呢?
我总固执的想,哪里有什么武功秘籍呢?即使遇到名师,领进了门,修行靠的也还是踏踏实实的学,做,练,加个人的体悟。
比如考研时,我没有参加过任何培训班。想着不管是不是考点,总是完整体系的一部分,只要时间允许,还是掌握为好,这是我的“笨”。况且自觉记忆力一般,非理解不能记住,理论总是要自己领悟透彻才能不变应万变,所以,感觉培训老师的重难点对我没有意义,雷打不动的坚持看书、思考更有价值。
即使人家即使告诉你“干货”了,你能不能做到又是另一回事。
比如公号大名鼎鼎的周公子,她的离开体制的文看的万千人热血沸腾,高呼苟且的人生不值得过,但你可知,她成名前已广泛在纸质媒体发表文章,有了好几年的文字经验和人脉积累?你可有如她一般,刮风下下雨五雷轰顶,颈椎病犯了架着脖子坚持日更的毅力?离开老家,奔赴远方,说来诗意,你的老家有没有年迈的双亲需要奉养?单身自是无所牵绊,若有娃,有没有能力为正值学龄的孩子安顿好衣食住所学校?有梦想是好的,只要别牵连无辜的人替你买单。
生活是最好的教习场,经历是最好的老师。很多营养鸡汤,发现很多不过是从小到大,书籍报刊、名人名言、家长老师等的“说教”,而只有自己经历了才能真正懂得了其美妙之处。
所以与听大牛们的分享相比,认识你自己和不断“折腾”才更要紧,那是吸收养分的基础是基础。
对一些“创业”私享群,一期一期,动辄几百、几千人付费加入,我则更不解。别说个人能力、个性、机遇等不同,就算果然有“干货”,人家为什么要说给你听?学会徒弟饿死师傅。何况批量生产的“干货”,……不禁想起江湖各门派的弟子来。
简书上有个跨国公司女高管,少写职场,依然靠生活感悟类文章杀出重围,俨然黑马。短短几个月,获平台力推,开设私密群,一天一条经验,360天,360元打赏入群,便可“与大牛近距离交流、讨论”。
说实话,简书卧虎藏龙,词藻华丽有之,唯美有之,单凭这点是不足以开收费私群的。她的事业成功和生活经历才是吸引眼球的地方。
如何从乡下普通小姑娘,逐渐成长为呼风唤雨的女高管,如何兼顾事业与生活,离婚女人如何上演精彩……每个咨询的人都试图从她身上找到答案和解药。
我也曾是咨询者之一,但如她所说,“要自己想清楚”,真正的苦难都是自己一手造成的,出路也只能靠自己寻找,这不是敷衍,而是实情,所以问来问去,还是只能追问自己的内心,方可解开麻团。
当然以此为例,绝无恶意。她的初衷是因私下咨询的人太多,基于双赢,接受建议开设此群,所得收入分文不取。她是值得我尊敬和学习的榜样。
有同事签名,“你要非常努力,才能看起来毫不费力。”
不要指望别人解决自己生活的难题,自己都想不清楚,没法坚持的事,如何指望别人点石成金?
与其追求“干货”,不如学习他们的精神,他们精益求精的习惯,他们对生命的思索和热爱,他们暗夜里哭泣、迎着朝阳微笑的豁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