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出差,偶然和一个男生坐同一辆车,以前知道他,但从未说过话,就是在车上也没怎么交流。后来因为工作原因电话联系之后加了微信。也是在加了微信之后才知道,他竟然会写诗,虽然他的诗不是我喜欢的风格,但是我喜欢和有才华的人交流。
微信真的是降低了交流的时间和空间成本,后来他经常在微信和我聊天,小说、诗歌、旅游、运动、星星、月亮、工作、生活……聊了很多,彼此感觉很好。从那时起,我的手机里住着一个我喜欢的人。
就这样过了一段时间,有次他说刚好路过我这里,送我一本书。见到面,书交到我手上,简单地聊了几句,他就离开了,这是第一次面对面交流。而我之前所有美好的感觉都不存在了,直到见面我才知道,我一直在和一个我幻想中的人聊天,之前的美好感觉不过是一种类似爱情的想象。
后来他还是在手机里和我聊天,但我不再热情回应,他也有所觉察,再后来就不再联系了。
我想起马尔克斯的小说《霍乱时期的爱情》中的阿里萨和费尔明娜。一对少年男女,没有过单独的相处,没有过面对面的沟通,基本的了解也谈不上,唯一的交流就是书信,还有阿里萨写给费尔明娜的诗歌。他们在来往的书信中谈到婚姻,彼此确认对方为未婚夫妻。事情败露,费尔明娜的父亲阻扰,然后带着她长途旅行。旅行中双方仍利用电报保持联系,这有点像人份两地的网友,日思夜想,沉浸在爱意中。
直到旅行回来,他们相见的那一天。费尔明娜没有感到爱情的震撼,而是坠入了失望的深渊。在那一瞬间,她恍然大悟,原来自己对自己撒了一个弥天大谎。她惊慌地自问,怎么会如此残酷地让那样一个幻影在自己的心间占据了那么长时间。阿里萨冲她笑了笑,试图对她说点什么,想跟她一起走,但她挥了挥手,把他从自己的生活中抹掉了。
这是一个典型的见光死的故事,虽然费尔明娜之前见过阿里萨,但是旅行归来她找到了自己的节奏,她对阿里萨的狂热有了自己的认识,阿里萨不是她想要与之共度一生的那个人。感情是相处出来的,不是写信写出来的,语言的魔力和虚妄恰在于此。在他们见面的那一刻,费尔明娜迅速意识到这段被语言构建出来的感情有多虚弱,它来源于对爱的描述和想象,而不是对爱的感知。
这虽然是小说中的故事,但是在真实的生活中,把幻象当做爱情的大有人在。民国传奇才女林徽因就是徐志摩心目的完美女神,他痴迷于他的女神。然而,林徽因后来对他的儿子梁从诫说:“徐志摩当时爱的并不是真正的我,而是他用诗人的浪漫情绪想象出来的林徽因,可我并不是他心目中所想的那样一个人。”
这也是很多网恋见光死的原因,很多感情的一开始,双方都没有看到对方的真实存在,都是在很大程度上将自己脑子里的爱人原型投射到对方身上。而总有一天会发现,真实的爱人和想象中的爱人并不相符。费尔明娜爱的不是那个流热泪、写情诗的阿里萨,徐志摩爱的只是他套在林徽因身上的那个完美女性的幻象,而不是林徽因自己。
相反,很多夫妻因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而结合,他们之中不乏令人歌颂的爱情故事,这也不难理解。因为真正的爱情不是感觉,是行动。它不是幻象,而是和真实的人相处,是付诸行动,并随着承诺、责任和付出而加深。
所以,你手机里有你喜欢的人吗?你要想清楚那是幻象还是爱情。